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
《经典常谈》拾零

《经典常谈》拾零

作者: 零语 | 来源:发表于2019-03-02 15:54 被阅读0次

    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

    《论语》里虽有“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话,但另一个本子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所以这句话是很可疑的。《周易》变成儒家的经典,是在战国末期。那时候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大约受了他们的影响,才研究起这部书来。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貌。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做“辞”。《尚书》的辞都是当时的“雅言”,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这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写的诗了。“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和教化的。

    礼治主义,儒家认为,各人有各人的欲望,个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你争我争,社会就乱起来了。那时的君师们看了这种情形,就渐渐给定出礼来,让大家按着贵贱的等级,长幼的次序,个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份吃的、喝的、穿的、住的,各人也做着自己该做的一份儿工作。若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任性贪多务得,偷懒图快活,这种人就得受严厉的制裁,有时候保不住性命。这种礼,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都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就成了它的专名。《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春秋》三传中,《公羊传》和《榖梁传》以解经为主,《左传》却以叙事为主。《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所记当时君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只是平心静气地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

    《史记》《汉书》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司马迁感概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无余,情词俱进。这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经典常谈》拾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典常谈》拾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tie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