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承中有著名的三主要道,第一条就是出离心。说视世间如火宅,凡夫事业等同扬糠,是毫无意义的事情,甚至所有善或恶的事业,也不过都是轮回之因,所以唯有致力于从轮回中解脱,才是迈向正道的第一步。
然而,真正做到这样境界是有难度的,我们在世俗中生活,几乎不能脱离于社会,不能不去工作,不能不照顾家人,不能不与人交流。一方面我们无时无刻不依赖于世俗种种而生存,而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依教奉行去厌离这些;一方面如果我们不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家庭,我们就不可能在这些方面过得更好,而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厌离世间,不了知苦为轮回的本质,不清楚善、恶业力都是增益我执的习气,我们就不可能生起一丝解脱轮回之心。这两种貌似相悖的理论,无疑会让我们的内心产生分裂。然而对于传承的过度盲目崇拜以及知识的匮乏,会让我们甚至无视这种分裂,并通过各种改头换面的苦行,来麻木我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敏感,从而错觉自己的内心正在提升,正在远离这滚滚红尘。
就这样,很多年过去了,我们念了很多咒,参加了很多法会,学到了很多仪轨,甚至我们还会以为有很多大师都是我们的Guardian Angel,因此我们就可以安然地死得其所了。然而,我们的内心其实并没有发生太多改变,除了变得更加麻木不仁,更加人云亦云地无所适从,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正见,没有树立起衡量进步的标准,说到底还是没有善巧的方式来解决世俗与解脱之间的冲突。我们站在此岸,却希翼着彼岸,中间是浩瀚的三大阿僧祇劫,后退则是无尽的轮回在等待,彷徨、无助、孤独几乎是所有人在此刻的命定,只需要你敢不敢扪心自问罢了!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假如我们要解脱无尽的轮回,超越这一生一世的生死之期,莫如我们在面对每一个当下时,就能够出离。从每一件行为事件上觉察,在每一次起心动念处审视。我们是当事人,也要学会做傍观者,更要从对方或第三方乃至更多方面的角度来观察,此心是否符合正理?此行是否利益大众?此言是否皆大欢喜?如此种种即不再偏袒于自我主观,而趋向于周边协同发展;逐步逐步地,我们会更少一些自我,更多一些体谅,我们的内心会变得柔软,变得可以适应这个世界,同时却在这个世界之上俯瞰芸芸。
我想这样的行履可能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出离,准确说这不是从世间中出离,而是在世间中出离,在世间的每一个当下里出离!
出离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