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产品的思考,总觉得差些什么,看了很多的产品,对自己的产品也做过分析,我们的产品其实没有所谓的亮点,平平无奇,跟同类产品相差无遗,这波运营该如何做,能有多少下载率和留存,两个方向,资讯和兴趣社区,这两个方向的产品遍及互联网,要想打出来,得有些不一样的地方,就这个点,太折磨人。
资讯类产品,头条、网易新闻、腾讯新闻、ZAKER等等,以及一些信息聚合类产品,轻芒、坚果日报、今日热榜、快知,另外一些列,想36kr、虎嗅、果壳、小黑盒、游民星空等领域定位,都相对很成功了,站酷、花瓣传统设计类,微信、soul、陌陌、探探等社交类,今两年火起来的直播,抖音、快手、斗鱼等,大众点评、美团、滴滴、淘宝、京东、携程、马蜂窝这一些列为人民服务的,以及一众金融类,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反感微博,但依然动摇不了微博的地位,一边骂着一边用着,以及百度,搜索界大拿,还有这一两年以来为00后打造产品,像uki、名人朋友圈、小肚皮、番薯星球、唔哩星球,今年好像大家开始探索视频方向,画音这种视频社交也在开始试探市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各个领域,体育、游戏、二次元、音乐,还有传统行业,医疗、金融、公共交通等地一些列领域均有不错的成熟产品,创业公司的生存路径应该如何寻找,这道题好难,如果要做一个稍微长远些的规划,要如何去突破这个开始,这两年一直处在探索阶段,想到的方向都去试一下,这种模式受了原厂老大影响,可是在这个的影响下要如何突破,毕竟我们不像原厂那样有着优质且丰富的资源,靠投资人的钱来支撑团队,用投资人的钱来试错,这个突破口应该是什么。
人类出来阅读文字和观看视频以及图片,还有什么可图,写字,创作文字,绘画,创作情结,器乐,创作旋律,声音,创造歌声,还可以有什么。
信息的聚合,视频的聚合,图片的聚合,自主去打造自己的图片文字视频的空间,是一个强需求吗,被动获取信息,和主动获取信息,哪一个是多数。如果把现实生活搬到网上,要怎么去承载。
情绪这个东西真影响思路,回来之前好好的思路,回来之后完全乱了,呼吸都困难了,强行把思路掰回来,只要还没去死,就还得吃饭。多少人不是在挣扎中活着的。
接上,现实中的场景都有什么,吃饭逛街看电影,各种体育运动,唱歌跳舞绘画,看书学习打情骂俏,一个人做,两个人做,很多人做,工作之余的琐碎时间,学习之余的琐碎时间,综合起来扔到网络上,会是怎样的一种呈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