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一(1.10——1.13)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问子贡说:我们老师好神奇啊,到一个国家,就能了解这个国家的政事情况,他是怎么知道的?是他找人问的,还是有人偷偷告诉他的?
子贡回答说:我们老师呢,他平时建立起厚道、善良、严肃、节俭、谦虚这么良好的形象,所以人家才会主动来告诉他信息,希望得到他的指点。换个角度来说,老师的信息是“求”来的,但是他“求”的方式和一般人是不一样的。
随记:子禽是子贡的学生,孔子的再传弟子,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跟着,所以他看到孔子每到一国都对政事了如指掌,故有此问。这个回答是子贡的认识,能反映出子贡的认识水平。从商人子贡的眼里看来,老师表面上看起来“不求人”,但是实际上,平时致力于营造自身良好的形象,名望建立起来后,自然有人来趋之若鹜,虽然不曾去求人,本质上也是一种求。
商人子贡,懂得孔子的价值。
所以,孔子去世后,带领学生们树立孔子“圣人”形象的,也正是子贡。子贡之”不求“,大抵如此。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怎样考察一个人“孝”?父亲在世的时候,就看他有什么志向;父亲去世之后,就看他的行为——如果长期能坚持父亲的好做法,那就可以说是孝子了。
随记:“试玉要烧三日满”,德行必须长期磨砺,并且一切标准看行动。孝不孝,让时间告诉你答案。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作用,就是让人做事能恰如其分。以前君王们治国的道理,就属礼最好了,所以小事大事都按照礼来做。当然也有做的不好的,为了平衡而平衡,失去原则,不用礼去节制,这也是不好的。
随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就是恰当的意思。礼是一种制度,一种思想,有子的“礼治”理念,是要从上至下全国人民齐守礼的,在和谐的秩序中追求社会稳定天下太平。人人守礼,各行其是,恰如其分。可惜这样的情况实在是太少了,所以“贵”,有子们只能追思远古传说中的先王治国是多么“美”。
现在实际情况则是“礼崩乐坏”,尽管春秋诸国都号称“礼治”,但是礼既不是上下齐守的制度,也无法深入人们的脑袋,这时候的“礼”,没有了“维持稳定秩序”的实际作用,仅是一种口号式的“理念”。有子很悲哀,他发出了温和的批评:为了维持秩序而维持,不把“礼”的制度贯彻下去,不把“礼”的思想灌输给大家,这是放弃原则,是挂羊头卖狗肉,是不对的。大家一起学学先王之道吧!
有人在听吗?
有若被赶下讲台,也许就是因为他捂着眼睛怀念先王之道的缘故吧。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约定的事情是符合正义的,那么肯定能做到。行为态度符合礼的人,那就能不受人欺辱。关系亲近的人,也是比较可靠的。
随记:学而篇里,有子已经出现了三次,每次都把礼、孝摆在嘴边上,一心一意地想着先王之道,做着“仁政”的梦。这个老夫子,总算说了句有温度的话,义也好,礼也好,天天绷着,太累了,有时候不要想那么多了,关系亲近的人,“亦可宗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