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教学情况
1.四年级 完成《声音的强与弱》和《声音的高与低》及一单元教学。学生课堂良好习惯逐步养成,小组合作能力明显提高(表现为实验配合默契,分工执行,实验快速准确)。这两课是单元的重难点,主要表现在学生会将声音的强弱与高低混在一起讨论,导致思考混乱。我的教学方法:(1)完成声音强与弱的教学,学生能说出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的具体关系,这一课学生很容易理解。
(2)《声音的高与低》一课,我先让学生观察铝片琴的发音,先后完成两个思考问题:轻轻敲击,声音的什么明显不同?铝片的什么导致听到的声音高低不同?
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声音的高低与铝片长短的关系,不过仍有部分学生会说到音量大小。
在认识到越长,音高越低的基础上开展尺子的音高模拟实验,实验前先思考:为什么越长音高越高?(学生的回答:声音在铝片中传播路程远;联系到敲击有水和无水的杯子,声音在空气中的回荡;振动的快慢······)模拟实验明确伸出桌面的长度及对应的音高描述词(这一步就规避了学生去听音量大小而干扰试验),学生预测、开展探究实验。得出结论,然后追问:什么样的物体容易发出高音?最后让学生玩风铃游戏,辨别风铃管的长短。
2.五年级 (1)完成《光》单元,下周要用一节课进行本单元的总结及学生学习评价。
(2)由于下周要在学校上一节研讨课《摆的快慢》(第三单元第5课)学生需要有“白的快慢与摆动幅度无关”的知识基础,以及小组实验配合的操作基础,所本周用一课时教学三单元第四课《机械摆钟》。我的教学目标直接指向两个基础,教学过程:观察摆钟,思考回答摆钟的计时特点,在交流中认识到计时工具的发明原理指向事物运动的规律性;认识摆的结构(摆绳,摆锤);认识概念(摆动幅度);观察现象思考:摆在摆动过程中,摆动幅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出疑问,猜测:在相同时间内,摆动幅度越大,摆动越快还是越慢?(摆的快慢与摆动幅度有关吗?);实验设计及实证(在这个过程中再次复习开展三次实验的意义,数据的观察和处理);得出结论,对比猜测,对实验进行反思。
3.六年级 课时1重点开展了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学生非常感兴趣,难点是撕洋葱内表皮细胞和边观察边画图。课时2 对一单元的课本知识进行梳理,采用的是师生交流的方式,针对解决的是学生不看课本,看课本不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发现通过教师带领阅读课本,解读课本,学生对微生物的世界更加感兴趣。所以,兴趣的产生是需要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有认知才可能产生疑惑,才能有探究的欲望!
二、本周教学新感悟
1.课堂,让学生喜欢的关键之一是学生听得懂。有的学生告诉我,他们不喜欢某某老师的课,是因为她讲得大家都听不懂。这是我这一周重点关注的,这也是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有深度关注和倾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