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和失败之间游离,在死亡和生存之间游离。《人间世》一改普通医疗纪录片中只展现医疗救治的成功案例、对医学如何歌功颂德的常态,而是将重症医学当中“死亡”这一常态第一次回归到它应有的位置,呈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
这部由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出品的医疗纪实纪录片做到了第二季,并且也首次登上了东方卫视。在豆瓣上,也获得了9.6分的高分和网友的一致好评。这无疑是近年来最好的医疗纪录片,但是站在“优秀”这一高度,正在跳跃探索的《人间世》似乎还有许多问题要注意。
在这一季中,导演秦博曾感叹医学带给他的多面感受。医学是残酷的。一个喜欢卡通贴纸的女医生,在上解剖课后就唱起这样的歌谣:“小白兔啊白又白,两只耳朵拎起来,割完动脉割静脉,一动不动真可爱。”医学是复杂的、往往是不确定的。但医生偏偏又是最不能出错的行业,人体,却是一个“黑箱”。同样的方法、同样的药物,有人安然无恙,有人则会出现意外。而医患之间往往还缺乏信任。这样的环境当中,如果医生不肯再为患者冒险一试,医生未必是赢家,患者却一定是最大的输家。
聚焦重症医学,《人间世》直面死亡议题
《人间世》将镜头对准上海瑞金医院、华山医院等多所大型医院,同时关注的也都是疑难杂症、急症重症的诊治过程。从2014年起,团队接受了医学常识培训、蹲点拍摄近四年。将丰富的素材最终整理成了短短的两季20集的纪录片。摄制组既是医疗事件的亲历者,也许时刻保持着在医疗第一线的独立观察地位,这无疑是有相当的难度的。
在本季的第四集讲述关于节目当中,有一幕场景是瑞金医院解决一例库欣综合症的问题的纠纷。它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肾上腺皮质长期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所产生的临床症候群,病人在入院后接受手术治疗,然而“库欣”是一种仍需要专业护理的疾病,术后仍然需要长期的监护,而瑞金医院的床位极其短缺,因此一般都会在患者在达到出院指标后安排患者到附近的卢湾分院继续接受监护与治疗。
在这个片段当中,库欣病人在出院之后,并没有遵医嘱去分院接受继续治疗,因而在回家期间因为护理不当导致并发症,抢救无效去世。在纪录片中,患者主刀的孙青芳医生在他自己专业的层面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但是还有一个“卢湾分院”究竟是什么,“库欣”病医疗体系为何会呈现目前这种尴尬的状态,并没有更进一步访谈或者作出解释。
这个“分院”,恰恰是一般患者眼中无良医生利益转移的场所。对这一问题因此,对于这样一些医疗行为当中,关于医院与患者的信息不对称,就是需要通过纪录片去试图解释清楚的。对一些问题而言,避而不谈、一笔带过绝不是出路,更全面的呈现其运作流程,让“医疗程序”在公众心中有更深入的理解,则是获得公众最终理解的唯一出路。
在这一季当中,《人间世》并没有非常完整的展现整个事件纠纷的面貌,当然他们也许无法承载更大的容量来呈现这一件事。但是苦心病人的纠纷这一例子非常典型的呈现了医患矛盾的某一个侧面,那就是良好的解释,并没有被贯彻,但是在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对错往往只取决于谁将话筒偏向了自己的那一边。
当直面死亡,并将镜头对准医疗现场的第一线时,带来的冲击是其他的医疗纪录片无与伦比的,也正如纪录片当中医生所言,人的一生,生是偶然,死是必然,在重症医学面前,死亡更加是一种常态。正是有“直面死亡”这样特殊的标签,人间世在播出第一季时便引起了我的注意。将镜头对准那些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失败的医疗案例,但并不避讳去谈论死亡所带给人们关乎人性的抉择,以及在医疗资源短缺、人情世故纠缠、救死扶伤必然之间困难的选择。
“两次危重病人的抢救都失败了。然而,转运床上病人抢救的心肺复苏、交替按压胸口的这些手、每个人额头冒出的这些汗、用体温暖热的这些血袋、48小时的不眠不休,这些为救命做出的努力,因为失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徒劳吗?”这是在一起昼夜不休的48小时的抢救之后,《人间世》第一季为重归寂静的病房配上的解说词。事后,瑞金医院心外科蔡俊峰医生在节目中就曾经感叹:“从我们医生的角度总归想做点什么事情,说得好听点就是体现你的价值存在。我觉得我们很多医生就是为了这个感觉在干活。”
情怀与感召,《人间世》的“情感克制”还能更高级
我们常常会发现,医疗题材的纪录片和电视剧常常能够获得较高的口碑与公众较为充分的赞誉,另外,不可回避的一点是,传统上国人对于死亡向来讳莫如深,医疗纪录片以“科学”之名,却往往能带给我们一般的影视作品所没有的情节刺激和视觉震撼。而从各种评分来看,我们确实也对于这一类题材的影视作品给予了足够的宽容。关乎生命,我们往往会更关注影视作品共情的部分,而医疗纪录片的“救命”这一主题与影视作品中关于“尽力、仁心、无情”等情感的共同体更能够感召我们参与其中。
不论是在知乎还是在豆瓣上,《人间世》都获得了相当高的赞誉。连续两季《人间世》9.6分得高分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这当中最突出的两点赞誉,一是真实的反映了医疗从业者的真实情况,二是直面医疗中病患治疗无效的案例。事实上,人间世的确做到了不同层面的关于纪录片的真实,不论是作为传媒的摄制组对各种疾病在科学层面的解读,还是对于医疗事件当中各种复杂社会关系角力的呈现,亦或是对于涉事各方在影片当中呈现的比例,人间世都的确在同类作品当中成为了佼佼者。
在第一季《人间世》中,“临终关怀”这个名词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第一集中聊到的“临终关怀”似乎是不常出现在公众视野的话题,而第一季人间世的第4集,主题就是告别,聊到的正是这个大家不常关注的临终关怀的话题。在中国人的眼里,临终关怀似乎和安乐死的区别不是很大,只不过它是一种慢性的安乐死,但是在这里临终关怀似乎阐释了更多的寓意。
在影片当中,临汾社区服务中心在成立10多年来,一共送走了1000多名病人,死亡在这里是不可回避的话题。住在这里的大多是癌症晚期患者,最大的103岁,最小的只有三岁,这样巨大的年龄差,似乎告诉人们临终关怀并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属。
在这一集当中,虽然死亡已经成为定局,但是编导在进行后期音乐配置的时候,似乎给音乐增加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暖色调的色彩。我想导演在安排这一集的时候,意图也非常明显,在我们思考死亡的时候,是否还能够有另外一种态度来面对死亡。当然这样一种我们并未常见过的事物也是导演组向公众科普的重点。
一点点的忧伤、更多的关怀与安抚似乎是这一集的主题。在第一季整季当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这一集,不仅仅是因为临终关怀这个名词,对我来说十分新鲜更多的也是对于生命对于疾病,普通人视角的另外一面是如此的令人眼前一亮。
有观众会批评,为什么电视上所展现的医生形象和实际生活当中遇到的医生并不一致,并会将这一种现象归结为摄制组选择性的挑选拍摄对象和只挑选他们想要拍摄的东西进行呈现。但是,即使对负责任的新闻而言,也是以选取最少的内容并最简洁的方式对事实进行呈现。因此不论是对于新闻而言,最大的一个弊病就是,要想做到总体的真实和本质上的真实几乎是不可能的,纪录片就更是如此。而对于记录者而言,除了在真实层面作出努力,在对符号的运用上更应该保持极大的克制。任何纪录片,如果希望将自己放在能够一定程度上推动解决社会问题的高度之后,平衡就不再是一种文艺选择,而是新闻选择、社会选择。
在对科学的传播中,我们的感动常常来自宏大的命题和情感性的共鸣当中,这些元素并不适应当禁绝,但一定要谨慎。公众对科学的误读,往往来源于过于泛滥的情感感召,比如煽情手法、感人的音乐、有强偏向性的叙事手法。前两点,《人间世》都做得很好,保持了极大的克制,这也是我认为他能在一众医疗纪录片中鹤立鸡群的原因,但是对第三点,我认为《人间世》还能做得更高级。
平衡,在新闻上往往体现为更全面地收集较多方的意见,以使得读者不会仅仅跟随某一方的情绪而流动。对于纪录片,这种平衡与情感的克制则需要到更高的高度即——不满足与悲情桥段、音乐、社会大背景的描述对观众条件反射性的刺激,而是能够让观众以克制的情感观看完全片之后能够若有所思,让观众管窥一些现实生活中不曾发觉的结构性问题,并以此角度做到理解。
正因为《人间世》已经做到这种地步,反映节目的本质真实也应当是节目组可以要考虑的问题了。
直面社会问题,还原一个相对真实的特殊群体
相比第一季,第二季还能够给我们很多的反思。在对医疗问题的宣传中,我们是否给与了过多的正面宣传?当这种正面宣传与患者们的实际感受产生反差时,往往原本真实的部分也被判定为虚假。关于这一部分,媒体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至少从制作层面而言是如此。
第一季中,令人欣慰地引入了“临终关怀”这一话题,可以说是同时具备科普新事物和给公众一种全新认识死亡的角度的双重功效。人间世引入了、花了一集的容量去解释,这很好,通过这个视角,我们也能够看到公众需知、应知的问题都正在尝试着和盘托出。
其次,在第二季开头,《人间世》做出了一个创新——让患病儿童作为第一集的旁白。不知道作为亲历者,孩子在旁白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心情,但是作为观众的文广君感到了不适。这里并不是说节目在逼着患者来担任这样的角色,也许对“杜克萌”而言,甚至是一个有趣的经历。仅仅只出现了第一集的这种叙述方式,也许是导演组对给予厚望的第二季的一种尝试。
而在最新更新的第6集,关于反映精神病患者的生存状况这一集中,摄制组的视角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即将常规的医生视角转换为了患者视角。试图解读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对患者通过访谈的方式和日常活动来试图反映这个特殊群体特殊的生存状况,似乎是欠妥的。纪录片第六集中,对患者高度个人化的表现,比如反映患者痛苦内心、患者们的文艺气质的片段中花费了较多的笔墨,节目组意外地放弃了他们所擅长的、将特殊群体与社会状况本身具体的勾连的手法——这最终导致了精神病患者的群像描绘呈现了一种碎片化、片面化的整体观感。
对人间世贵在病痛之下反映人间,而在这一集当中我们能够得到的有限信息仅仅来自于患者本身的痛苦、迷茫与那些不似真正有病痛的行为表现。但是作为医院中正常状态的患者仅仅只是他们在整个社会中表现的冰山一角,在发病时如何能够对其进行治疗、作为社会成员带来社会困扰时社会、国家与普通家庭的解决方案是怎样的,这些都应当是重点提及的,从这个角度而言,第6集显然有些偏题了。
因此,我以为,如果仅仅只打算从某一个侧面去解释某一类特殊群体,对自身的视角、所选样本、取材的预设立场应该要解释清楚。可以明确的是,虽然对医学的传播要遵循客观原则,但是舍弃必要的说明往往会令呈现的场景更加扑朔迷离,对公众而言,要求他们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也是强人所难了。因此,最大限度的平衡感情,最大限度地还原科学,作为医疗纪录片的《人间世》还能做更多。
我们当然无法苛求一个纪录片来反映整个社会的医疗状况、某一类特殊群体全貌,相反,敢于揭示精神病患者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反而是很有勇气的。只不过在与瑞金医院等长达四年的蹲点拍摄所积累的丰富跟踪素材而言,这一段的呈现就显得功课做得有些不足,而在使用“患者诉苦”,倾诉迷茫这一符号表征的过程中,没有做到如同以往使用其他符号体系一般的克制,这也使得某些时候,纪录片并没有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
(文中图片版权归属节目组,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