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带小宝贝出去玩,一位叔叔给她一些吃的,她可能不爱吃,然后就说“这个臭死了。”让我很尴尬,小朋友对于词语的使用非常的粗暴,很不细致。我私下老跟她讲,其实,有的味道你不喜欢闻,不喜欢吃,其实除了臭和难吃还有很多别的词语,比如说,酸味、苦味、有一点奇怪的味道之类的,我们其实可以把词语精分一下。
但今天我读到了《好品格带来好成绩》发现,其实除了对于形容词更多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小朋友是否可以运用同理心恰如其分的表达。但到底什么是具有同理心并且还能恰如其分的表达呢?
我们可能自己有时都会有一种误区,认为做人就要诚实,诚实就是要讲真话。那么真话就是良言。古话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果你对别人将真话,那么这个真话一定会伤害到别人,因为真话肯定就是不好听的话。
其实这是我们成年人自己陷入的一个非此即彼的误区。真话和恶语并不等同,真话或谎话是指的是讲的内容是否符合事实的话。而让人感到舒服或不舒服,其实是指我们有没有向别人展现我们的善意和肯定。
这完全是两个概念,并非鱼和熊掌。高情商的孩子就需要知道自己如何在表达真诚的时候同时也能展现出友善和肯定,让对方感到舒服。既不违背本心,又避免伤害到对方。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她儿子看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在玩滑梯,头朝下往下滑,他觉得非常的危险,所以赶紧去制止,喊道“小弟弟,你不可以这样做,这样很危险的!不小心掉下来,会摔死你!”
国人都非常忌讳“死”这个词,当时这个小男孩的爸爸就站在旁边,作者觉得很尴尬。其实呢她儿子就是关心小弟弟,但说话却让人感到有点不太舒服。于是作者就蹲下来跟孩子分析,先肯定了自己儿子的这份关心,然后跟儿子说“‘死’这个字,后果很严重。如果其他小朋友这样说你,妈妈也会有点害怕,心理还会不舒服。我们可不可以把它换成‘小弟弟,这样容易掉下来,会很疼’?”
在这个案例中,既能诚实的去表达自己的关心,又能运用同理心去教导孩子,向别人恰如其分的表达,同时又能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善意。
善意在人际关系中非常的重要,我想无论是谁都不愿意被人报以恶意。如果有人想要批评或指责我们,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穿上盔甲,竖起钢针,谁来扎谁;顺便捂上耳朵,不听不听小狗念经。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去表达意见或提出不满的时候,就需要先去真诚的表示感谢和肯定,同时使用“我很感谢......,同时,如果......就更好了”,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这样使用,孩子也会同样学会正确的表达。
得体的表达却不失真实,只是要求我们用正面的语言去描述,而非用形容词去判断。我们与人沟通,目的是让对方知道我们的述求,或是听取别人的想法。真诚和善意是我们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成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