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点时间,考虑下职业发展的细节。
—— 01 ——
40是而立之年,职场青春期已过,说好听些是职场成熟期,有经验有意识有技能,身体也还可以,应该是当打之年。但职场可不是这样认为,很多企业都不招聘40岁以上人员,除非是特别专业或是紧缺型人才,才会引进,即便是我司,也是如此。
现退休年龄65,难保10年后国家宣布退休年龄70,即还是要工作20-30年。
目前公司是很稳定的,毕竟是国企控股,又是在电力与信息技术行业,老板也有远大格局,这么多老板当中,算是实干型的。但一个企业是否足以承受这么多生命年华?我的年华应该用什么来衡量?用稳定?用金钱?还是别的因素?
—— 02 ——
留在当前企业的得失?
得:
1. 过得比较稳定:按目前发展,公司稳如泰山。—但稳定是我想要的吗?还是更多的回报?
2. 得到中等偏上的收入:按当前职务,整个地区能给更多的企业并不多。
失:
1. 缺少外界刺激:会有点封闭,影响成长。—但我很怀疑这个观点的正确性。
2. 锐气:一直待在舒适区,刺激降低,锐气会否下降?—但我为什么在乎锐气?
3. 晋升机会:换工作确实会带来更高的职务,以及更高的收入。
4. 机会:失去未来换至智能制造的机会,智能制造在未来比互联网公司更重要。
共性:再怎么换工作,生存手段的本质没有变化,依然是:用自己的时间换取企业的报酬。所以产生了一连串的问题:我的根本诉求是?是从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火坑”?还是说,探索另一种生存手段?但是到了另一个“火坑”,会影响我探索吗?可能不会,存在不确定性。
毫无疑问的是:必须探索另一种生存手段,光是工作,太过脆弱。换种思路:能不能不考虑换工作,先探索另一条出路?可行的,探索出路的紧迫性可能比换工作高,也可以收集信息同时进行一连串思考。
总体策略:那就边走边看。
—— 03 ——
上半年大概是:
1月:反思:2023年怎么过?
2-3月:蛰伏与澄清:收集信息,确定职业路径。
4月:决策:此时应该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了。
5月:确定:迈出做完决定之后的步伐。
6月:奔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