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只有24小时,我们该怎样分配?我们可能都有自己的梦要追,有剧要煲,有游戏要玩,还有音乐和电影等着去欣赏,还有好些地方想去看看。好多事情都想做,是不是可能会有点力不从心呢?
今天,我们就谈谈,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
极简主义,本是一种设计风格——以简单到极致为追求,是一种设计风格。今天呢,我要讲的是以实际需求为基础的,适当地简化事情或者物品的生活。
既然是生活方式,必然涉及到衣食住行。
1.极简主义生活——衣食住行
扎克伯格极简穿衣风格
先简单,再极致右图是扎克伯格的衣橱,配有一段文字。“陪产假之后的第一天,我该穿那件?”
可是衣橱里只有两种衣服,灰色T和深灰色连帽衫。
马云的炫彩极简穿搭
先简单,再极致很多场合都能看到马云这种搭配
奥巴马的常规化日常
在2012年《名利场》一篇人物文章中,Michael Lewis分享了奥巴马总统的一些高效习惯。
这些习惯之一就是把日常俗事决定常规化。这为奥巴马处理更复杂的工作,节省了许多注意力。例如,文章说奥巴马只穿蓝色和灰色西装。他让个人行头的选择保持简单,这样就不必在操心穿什么上耗费精力。而我们很多人呢,都会在发型和搭配上花去大量的时间。就我身边而言,舍友早上睡醒一定会洗头,为了更蓬松的感觉。出门前必须照镜子,在镜子前换一两次衣服才会安心满意地出门。甚至,有时候出门了都还在惦记,可能一会儿怀疑发型有点怪怪的,搭配会不会太土?
穿衣尚且如此,生活其它方面可以想象。
关于乔布斯的生活的描述,有这么一段:“史 卡利(百事可乐、苹果前CEO、乔布斯的最后一任上司)发现屋里只有一张爱因斯坦的照片、一盏Tiffany桌灯、一把椅子和一张床。他几乎没有什么家具,但是仅有的几项都是谨慎的选择。”这样做,就目前来说,我感觉是有点极端,毕竟有太多便利的东西都没法享受。
仍然是网上的评论:据说乔布斯考虑在家里买一件沙发都要和妻子讨论8年····当然,就目前的我而言,仍然相信,在生活中做减法,依然是利大于弊的。
乔布斯于2005年在斯坦福做过一次演,其中的一段我觉得非常符合我所讲的主题——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你们的时间很有限,所以不要将时间浪费在重复别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意味着你和其他人一起思考的结果一起生活。不要被其他人喧嚣的观点掩盖真正内心的声音。还有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气去听从内心的直觉和心灵的指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它事情都是次要的。”说得挺空泛,怎样才算内心的直觉和指示?像乔布斯早年一样,追随自己的欲望,放纵自己的生活?(吸食毒品?毅然决定离开不小心怀上孩子的女友?)我觉得这不是他想表达的,从他对穿衣和设计风格的一贯坚持,我更偏向理解成:正视自己的生活,摒除一些浮躁的元素,找到自己真正向往的部分,并将它发展。
2.摒除浮躁元素,多做长效益的事
(1)什么是浮躁的元素?
1)大多数短效益的事情
2)大多数游戏
关于浮躁元素,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网络游戏,再一个就是阅读。
游戏,游戏,于我而言,除了当下的快感, 似乎再没留下什么,当然我也享受和羡慕在团队游戏中的创造感,成就感和归属感,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是相对难以获取的。但是,我想说现实世界可以有更多可能,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些特定是游戏世界中。没错,现实还有很多可能等着我们去探索,我们可以让我们自己尽量按照自己的预期发展,我们可以体验到更真实的互动,更真实和强烈的羁绊,而不是仅仅在游戏世界出生入死的“战友情”。
再一个反例就是阅读,一般而言对于我们都是利大于弊的,大多数的信息都可以成为我们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而这些体系是永远可以更新,可以为后续的改善提供基础。所以,阅读不仅可以给人于短期而言的充足或者愉悦感,更可以带来长期有效的知识体系的完善。
所以,我建议摒除浮躁的元素,可以娱乐但不浮躁。(我认为浮躁与否的标准是能否克制住娱乐的意愿)然后把精力更多的花在自己可能感兴趣的领域。
如果你说你的爱好就是玩游戏,那可以具体看看可能是什么让你喜欢。有个ted,讲的是为什么我们会热爱工作,热爱所做的事情?其中给出了几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投入(精力、时间)、所有权、挑战性、报酬。
我们可以参考这个分析一下自己可能的所谓热爱的原因。然后再做判断。(TED名字叫“什么让我们更热爱自己的工作”)
也许你会说,但是呢。
我们现在不是过得挺好的吗?该买的买,想吃的吃,喜欢读的书就读,心血来潮了就出去旅游,无聊就去煲剧,有空就去拍拖,日子怎么过,每个人都有重心,等它自然地调整不就好了吗?搞什么极简主义,剪这个,减那个的?当然,肯定有人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兴趣所,能够很自然地调整好自己的生活重心,而不至于分散自己的时间在一些好像有兴趣,似乎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上,能够适当的抛弃一些包袱。
例如,花钱买了的书,即使可能再也不会去看了,也不舍得扔掉。例如,即使工作可能和自己原先设想的意义差别很大,但是因为钱多活少离家近,可能会觉得这份工作也不错(我们就为了原本不认可的工作找到了新的优点)。以上的例子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我们有想维护自身积极正面稳定的对自我的认知,所以很可能纠结沉没成本等等的原因,从而产生认知失调。
一句话概括,我们很可能因为坚守初心的成本比较高,而改变初心。
所以,我认为即使没有很复杂的事情要处理,我们也应该适当地简化生活,为我们能够有更多地精力思考我们的生活。而不是,每天都在想“噢,我该不该早点起?”“欸,这个上衣要搭什么鞋子?”“我今晚是继续写作业呢?还是煲剧?”。我觉得,如果面对如此多的选择,即使是做出了相对较好决策,依旧会干扰自己的专注,甚至可能突然想起“额,好像还有一个作业没完成”。这TM就很纠结啦“现在做作业?可是好想看下一集啊。”“继续煲剧吧,作业明天就交了,怎么能安心····”所以我认为,通过简化决策的过程和原则可以让我们更专注与当下。
3.简化决策,让工作更专注
(1)物质欲望: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第一个关于物质,横观纵观我自己的宿舍,我也会和亚里士多德在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感叹“哇塞,我原来还有这么多东西用不着!”是的,没错用不着,就算用得着也是几个月一年才用得到一次,甚至以后可能永远不会再用的。但是,为什么我们要浪费这些钱呢?为什么要浪费精力去整理它们呢?
所以明确自己的需求和辨别虚浮的欲望,避免冲动消费和从众消费。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2)信息:减少信息干扰。
如今信息时代,信息的获取变得极其容易,但是信息也极其混乱,呈现碎片化,大多数也都是非个性化的推送。比如,某些应用的下拉窗口的推送,有些信息是热点,是高质量的内容,但是并不是我们想关注的内容,这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更何况还有很多信息,比如群聊内容,QQ聊天内容,这些无关痛痒的信息可能不断地打断我们的学习工作过程。这不仅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更让许多“无用”的信息充斥在我们的世界里,分散着我们的精力。
(3)精神:解并专注于2—3项真正想从事的精神活动,充分地学习和探究。
我们当中绝大多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般同一时期进行几项任务就达到大脑的额定负荷,如果我们想做好,就必须适当的限制专注的事情。我最近感觉,自己能专注的事情,2-3项就有点疲惫了。
(4)工作极简:把要做的事情记录下来,然后统一安排时间。(GTD方法)
把要做的内容具现化,在开始时(如周一)然后统一安排一周的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觉得理由有几个,一,把目标具现化之后可以让大脑腾出CPU去处理其它事情。二,当把任务分配完成后,可以更专注于所做的事情,不用再考虑其他事。三,一种确定感,我特别讨厌不确定的感觉,不管什么原因,在分配好任务之后,可以让自己安心的在可以玩的时间玩。
嗯,先简单生活,再极致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