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松江警察事件,事情本来很小,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
关于此事,争论是异常激烈的,有的人站在女子、孩子的角度指责警察,也有不少人将矛头对准女子,人人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谁都想说服别人,舆论炸了锅,仿佛要将人群划开、将社会撕裂。
争论不是目的,撕裂的社会对谁都没有好处,如何在争论中取得共识,推动社会向更文明、更法治的方向前进,才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对于这件事,官方已经公布了事情经过和处理意见,不再多作讨论,在这里想说的是此事对于公众认知该有什么反思之处。
此事能引起如此众多的关注,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一方面,是少数警察在执法中不够规范,暴力执法甚至知法犯法,妄顾群众利益,给公众利益造成损害。另一方面,是社会上一部分人不够尊重法律、蔑视法律权威,为了不正当利益而无理取闹、阻碍执法,甚至以老人、孩子为挡箭牌,影响恶劣,同样损害公众正当利益。这两类新闻都时有发生。
有的人在现实中看到了第一类人,有的人则可能更痛恨第二类人,很多人在谁对谁错之间互相攻击、争吵不休,难以达成共识。
暴力执法和蔑视法律两种行为,对社会都同样有危害,不管强调哪一点、忽视另一点,都不利于社会进步。
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往往只用一只眼睛看问题,而不愿意睁开自己的另一只眼睛。为什么?
这里面其实隐藏着人在认知事物时的重要偏好,那就是:人只爱看自己认同的东西,听和自己想法相同的声音。
忠言往往逆耳,不仅是领导爱听奉承和赞同的话,群众也一样,很少有人爱听和自己想法不同的声音。
罗素先生有两句话,能够很好地解释和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句话:人是轻信的动物,必须得相信点什么。
每个人活者,都必然会相信点东西,并将其作为行动的准则。而人注定只能相信自己知道的东西。就像“五四”以前,一个饱读传统的人,他不会懂得什么是“德先生”“赛先生”,当有人提出来时,他不仅不会相信,还会坚决抵制。那么,我们知道的东西来自哪里?
第二句话:人生而无知,却不愚蠢,是教育使人愚蠢。
人生来是无知的,为什么并不愚蠢?因为虽然什么都不知道,但在正确的事物面前,反而能够较快地接受;为什么教育使人愚蠢?因为受教育的人,他已经接受了知识的灌输,他知道了一些东西,反而会顽固不化地认为自己知道的就是正确的,很难再接受新事物。他总会觉得别人的不同想法很蠢,其实是自己变蠢了而已。
这里当然不是反对教育,而是要看到另一面。
人一旦知道点什么,他就会相信什么,会觉得不认同自己的人很蠢,会喜欢和亲近认同自己的人,这是人“自以为是”的天性。
这场舆论中,有多少人站在自己的观点攻击对方,骂对方蠢,甚至用一些非常难堪的语言。
套用宋朝大词人辛弃疾的一句话:“我看对方好愚蠢,料对方,看我应如是”。你不认同别人,别人也不认同你;你认为别人很蠢,别人也觉得你很蠢。
正因为如此,人才会只愿意和自己想法一样的人接触,愿意去读和自己观点一致的文字,听自己认同的声音,对那些看不懂、不认同的东西往往避之不及。
久而久之,人的视野、格局、思维会慢慢被局限,很难再拓宽和提高,只是不断重复强化自己的已知,再不愿接受未知的事物。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更不会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很愚蠢。这就是人“自以为是”的思路和症结,这也是舆论难以达成共识、撕裂社会的原因。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一个人一旦愿意随时承认自己是错的,这时他就具备了一种别人不具有的优势——无知的心态,这是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最好心态,这也是我们在有不同看法时能够取得共识的前提条件。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曾谈过“话语的捐税”,那是话语对权力的贿赂。现在,舆论也已成为了一种权力。舆论对于公权力是一种监督,这是积极的一面;但当舆论失去理智、争吵无度、裹胁正义,则可能像以前的公权力一样,成为无人监督和管制的另一种权力,这同样是一种危害。
撕裂的社会对谁都没有好处,在不同的意见面前,无止境无理性的争吵不会有好的结果。或许我们应该多一点宽容和自省,放下成见,听听对方的声音,看到事物的两面。毕竟,社会的进步才符合我们大多数人的利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