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几天时间,把陶舒天,陶方宣编辑整理撰写的张爱玲系列书籍看完了。
这三部小说分别是《初妆·张爱玲》、《盛妆·张爱玲》和《卸妆·张爱玲》,这三部长篇小说,分别写她人生的三个重要阶段:少年、青年和老年。她是酷爱梳妆打扮的,正好用“初妆”、“盛妆”、“卸妆”三个词来形容她人生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部分,构成张爱玲完整的一生。张爱玲是久负盛名,万众景仰的,我也一直很喜欢她的作品。
但在这之前并没有看过太多关于她的书籍和个人介绍,只是一两篇文章有看过,但是却久久不能忘怀。
这次算是弥补这些年来的遗憾吧,看了很多书籍,说实话,现在这个时代真的是很好,并不像张爱玲所说的"乱世里,命薄如纸",而恰恰相反的事,现在这份和平年代,我们的生命才更加的多姿多彩了。
但不管在什么样的时代,爱美之心,人人皆有之。
张爱玲也是如此这般的人,不过她的爱美更像是一种来自母亲的遗传,因为自小受母亲的影响,她便是有自己个人审美观的一个独立个体,一个新时代女性,早慧的女孩子。
她那时候便已经不会根据大人的爱好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了,她会在要迎接从国外归来的母亲时,穿上自己认为很漂亮但大人乃至自己的母亲都不喜欢的红色小旗袍,固执的认为这是自己最好看的衣服,所以要第一时间传给自己的母亲去看。
当然,所有人都很不待见她这样穿,但她喜欢,这就够了。
小时候的张爱玲已经有这般的审美了,在断断续续几年乃至十几年几十年母亲和姑姑的影响下,对于一些西方先进思想的追求也是很不一般的。
所以才会有了那么多的灵感和天分,在写作方面,个人觉得张还是受到母亲方面的影响较多一些吧。
但是如果说读完《初妆.张爱玲》我还没有多少情绪起伏的话,在读完《盛妆.张爱玲》和《卸妆.张爱玲》我便慢慢的在心底生发出一种莫名的悲伤,抑或者是悲愤。
在看到张爱玲和胡兰成之间的感情时,也曾觉得美好,但是在看到她笔下所写,胡兰成眼中流露出一种让我震动的、一种轻藐的眼光,偶然,我会从他眼里看到轻藐的眼光,我的心里会轰然作响,像一团火在烧。读到这些内容时,我知道,她陷入了恋爱之中,但是他胡兰成没有,至少没有她想的那么爱她。
胡兰成就像一个跳蚤,玷污了我脑海中高贵的、神圣的、美好的女神,那个神一样美好的女子,我觉得她不应该属于任何一个男人,谁也不能,也不配和她匹敌,不能与她并肩。
这是我一个小人物的片面看法,但我不认为我的看法有误。
但是旁人只能是旁人,再说也是无济于事,她恋爱了,连她姑姑也不能够说什么,更何况是在她去世很多年后的今天,我对于她的人生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盛妆.张爱玲》部分片段里,虽然有我不喜欢的胡兰成这个负心汉,但是她毕竟是和姑姑在一起生活的,生活方面虽然拮据,倒也是过的很顺畅,整体还算开心的一段日子。
只是,那算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吧,最终,在《卸妆.张爱玲》这个部分,我是断断续续的读完的,有时候感觉自己就是她身边的一只行李箱,随时等着她打开箱子的盖子,整理箱子,搬家去下一个未知的地点。
不知道她搬家搬的累不累,也不知道她失去赖雅的时候,是否流泪,但我知道,她终究是一个人面临过很多的艰难困苦,她一个人行走在人世间,漂泊在异国异乡的每一个角落,她想追寻的,不过是温饱的生活,满意的结局,安然的度过晚年,留下更多的文字罢。
说实话,《卸妆.张爱玲》读的我喘不过气来,一种很压抑的感觉笼罩着我,两天的时间里,白天几乎一直在看,晚上会在睡前看一部分,真的,文字给人的力量也真的是很伟大的,我不再庸庸碌碌的过每一天,我真正的觉得,每一篇文字都应该也必须有它所出现的意义,所以我也必须认真的去对待每一篇文字,写下我的每一个深刻感受。
我知道,我可以继续走这条路了,坚持坚定的走下去了,因为有她,会陪着我,一个字一个字的走下去,一句一句的读完我的一生,就像我读她的人生一样,也会有很多很多像我这样的人,去读她,也读我。
那就是写作者最终的意义,是留下美好故事,也是留下温暖。
所以啊,那些难以名状的辛酸也就不重要了,对吗?因为曾经有过苦难,我们才倍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温暖生活,珍惜这舒适的写作环境,也会珍惜以后的日子,创作,用文字筑起一座座坚固的高楼,不断攀登,没有重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