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由天海佑希和吉永小百合主演的日本电影《遗愿清单》,是翻拍的作品,本地化做的不错。
其实很早以前就听说过“遗愿清单(bucketlist)”了。感谢豆瓣帮我记得,原来正好是10年前的这个时候,我读过《玛丽莎的心愿清单》。
其实,比起bucketlist,遗愿清单,我更喜欢Wish list,Dream list这种叫法,因为更能感受到里面带着的积极意义。抱歉,大概只是对于现在的我来说,“遗愿”有点让我恐惧。而让我恐惧的列表,肯定不能开心又努力的去实现。
(说来,之所以bucketlist中用了bucket,是一种英语中婉转地表达“去世”的说法。听上去有种两脚一蹬桶,撒手人寰的意味。我并不太喜欢。)
而"Wish"这个词,似乎只是停留在单纯的许愿、还带着一种“如果能实现就好了”的不确定感。从这个意义来讲,“Dream List”似乎听上去更好。哦不,或许“to do list”才最好——“这些就是我要做的事”,带着一定要完成的斩钉截铁。积极又坚定。
另外, “遗愿清单”这个词也让我想到了“死亡冥想”。乔布斯就有做死亡冥想的习惯,格西麦克老师也鼓励我们这么练习。我现在还没敢尝试。总觉得,总想着死亡,会不会“吸引力法则”生效。我知道这个理论是不通的,但还是胆小地有这样的想法。你看,人真是奇妙,知道理性和科学是什么,但感性和心理上却不愿意接受。如履薄冰地努力积极去面对着每一天的生活。
其实很感激曾经的留学经历。2008年秋天升学后,收到了学校赠送的新学期日程本,两页一周的模式。之后才知道这叫“手账”。
虽然大一还是大二的时候也用过晨光出的“100天笔记本”,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列出需要完成事的备忘录。但都不及这本学校送的笔记本有启发意义。它让我学会以周为单位来思考和规划时间。不过,这毕竟是10多年前的事。那时还不流行手账,也没有向现在这样有良好的记录手账和时间安排的气氛。当时也没记录得很好,空白页很多。
记得在2012年的手账扉页里,写下了下面的短语:
10000小时定律。每天吃掉三个梦想番茄。想想头顶的倒计时。每分每秒都是为了缩短与梦想的距离。
可惜,那本手账中,掺杂着工作和生活的内容,没有条理又很混乱,而且空白页占了大部分。但我还是喜欢随身揣着它,感觉就像护身符一样,能在翻看时,看看扉页上的话,都让人开心。
总的来说,那时,我更喜欢写日记。但因为一年回国一次,所以会在厚厚的日记本后面,写上这一年的心愿清单,其中包含很多回国期间想做的事,然后等待时间到来,一一打钩。
这种习惯一直保持,虽然有时在年末回顾时,发现自己的完成率惨不忍睹。但年始,依然会写下心愿清单。
之后,到了“手账大国”日本,每年也都会跟着郑重其事地做出自己的选择,期待每一个本子可以记录自己的时间。但摸索了很多年,都不成章法。也曾经自己设计过内页。比较类似现在的子弹笔记吧,虽然是个简陋版。但始终没有搭建好自己的系统。所以,多年来使用的两页一周的手账格局,基本是待办事项+简短灵感记录的组合。
说来惭愧,大概是今年开始才找到了自己适合的记录方式吧。页面安排换成了一日一页,也托了新冠的福,有更多时间由自己掌控,从而可以写满一个个需要打卡的事项。这时,才稍微感觉到一些时间在自己掌控中的感觉。
虽然摸索了这么多年,先在才慢慢找到点感觉。但也进一步感受到,记录自己的心愿、想法,然后完成它们,始终是一个美好的体验。
你们呢?也在以喜欢地方式用着手账或者记录人生,让生活更好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