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认为,诗属于年轻,属于灵气,属于脱离平庸生活之外的精神放逐。诗歌是语言的皇冠。
所以中年以后,也就渐渐不写诗怡什么情了,一地鸡毛、疲于应付的日子似乎更适合于别的文体。
但是读着王计兵的《赶时间的人》诗集,颠覆了我之前的肤浅认知,原来再忙再累,再水深火热的生活,也不能泯灭诗歌的迸发。
王计兵是谁?一个普通的打工人,一名外卖员。但他悄悄做着文学梦很多年,烟盒上、废报纸上都留有他匆促写下的笔迹。竟然写了4000多首。
不知道为什么,就这样写下去。他大概也没有想到自己能火吧,一首偶然写下的不足百字的诗。后来被诗人陈朝华转发到微博上,获得了很多人的共鸣,很短的时间内,阅读量就达了2000万人次。
因着这首《赶时间的人》,王计兵被发现,应运而生的,他的同名诗集而出版,并且获得诗歌界第一名不俗的成绩。
此时,在外卖大军骑手的队伍里,和那些个年轻的面孔比,他已经不再年轻,54岁了,依然需要为生计而奔波。
为生计奔波的人似乎活着就已经是全部,很多人,即便是有理想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丢弃了。王计兵现象似乎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真正去了解背后的故事,才发现并不是偶然的幸运。
其实早在19岁开始,他就喜欢阅读和写作。尽管这爱好,对他的人生境况来说,好像格格不入是很奢侈的事情。 父母家人的反对、离开家乡、辗转漂泊、打工人,要做不同的劳动、结婚成家后,更是要为生计去打拼。
他本来最初是写小说的,也付诸于行动。但20多万字的小说被父亲焚烧后,也就断了写小说的念头。 做了快递员,送外卖赶时间的忙忙碌碌中,也只能把片言只语在间隙中记录下来,写诗,更适合他现在的生存状态。
这样的诗,真的是基于生活的体验,从劳动中产生,诗歌里的状态和某种体验,正是常常被我们忽略着的那个群体,他们特有的标志、熟悉的身影,在每天的清晨和夜晚,人流中穿梭,赶着时间送着外卖。
想起了董宇辉说过的一句话:你是金子,哪怕是陷在淤泥里,你仍然是一块金子。也许永远不见天日。也许某一天,很偶然的被海浪拍到了沙滩上,冲刷掉淤泥,露出金子般的熠熠生辉。
这样默默的写作、偷偷的写作,他写了很多年?是不是也是从青丝到白发?52岁,才出版了自己的文集。
此时,这个安静的空档,阳光的午后,读着他的一首诗, 喉间哽住,眼中含泪。
从空气里赶出风
从风里赶出刀子
从骨头里赶出火
从火里赶出水
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
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世界是一个地名
王庄村也是
每天我都能遇到
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
用双脚锤击大地
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
原谅我们的穿街过巷/见缝插针/就像原谅一道闪电/原谅天空闪光的伤口/请原谅这些走失的秒针/原谅我们争分夺秒/就像原谅浩浩荡荡的蚂蚁/在大地的裂缝搬运着粮食和水/原谅这些善良道歉的人吧!
《春天的车轮》
三年了/父母相继离世/如果真的有另一个人间/三岁的父亲/也许正领着一岁的母亲/蹒跚在稚气满满的路上/也许正掐下一朵鹅黄/别在母亲斜偏的衣襟。
2020-3 风铃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99473/811ef4e8941765f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