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记吃午餐。推门进去的时候餐厅里已经坐着很多人。取餐后,只能宠幸平时很少给机会的公共大桌了。高脚凳上刚坐下来,我听到旁边的人“哦噫”一声。顺着她的目光看去,玻璃门外有一个黑衣女子正向上伸举双手,左右扭转身体,自在而舒展。隔了玻璃门,看到她的嘴微张,我听不到她是否有发出“一二三四”或者类似的广播操口令,但是今天M记的人很多,里里外外的人很多都将目光投向了她。
她做完像是自创的体操,在众人的眼神注视里自如地推门进来走向点餐台。我也给她投了欣赏的一眼。
生活中常见很多这样随性而至的人。
他们的情绪表达强烈,直接而真实。轻哼小调微笑,或高声歌唱大笑表达自己的高兴;掩面而泣,流涕大哭,更有甚者滚地嚎啕表达自己的悲伤。他们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与周边的环境无关。
他们较少受到外界规则的束缚和他人意见的纷扰,想做的事情执行力满分。
生活里也常见给自己套上无形枷锁的人。
他们保守,在意各种有理的无理的规则,在自嘲中,他人的眼光中,想象的评价中,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地表现出愿意让人看到的一面,把某些真实的样貌隐藏起来。
偶尔,这些爱给自己装套的人,在特定的时刻不经意中也会释放出微许的热情与性情。
在远离日常生活圈的时候。
比如旅行远游,在异国他乡,有人穿上露背衣,吊带裙,露肤程度跟衣服平时在衣柜的深度一致。
比如昏暗的舞池和唱歌房里。有肆意妄为的腰肢,张扬的歌喉。
在醉酒后。有人说着放肆的话语,是宿醉后不堪回首的词句。
从偶尔的性情流露,到往随性而至的路,需要时间与阅历,需要对生活的思考,需要反复练习。
毛姆说,“大胆去做,不要怕,我们不过是宇宙里的尘埃、时间长河里的水滴。所以,没有人在乎。”在意他人眼光,有时候是因为生活圈过小,目光所至范围以个人为中心,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提醒自己,没有人在乎。至少没那么多人在乎。
毛姆这句话还有后半句,“就算有人在乎,人又算什么东西。”对于内心不够强大的人,面对他人的意见与评价,除了不把自己看得太过重要,也不用把他人看得过于权威,如果说得中肯表示感谢认同,说的过激或负面微笑听过就好。
人与人的交往有映照效应。个体的行为、态度、情感等会引发他人相应的反应,从而像镜子一样反映出个体自身的特点和影响力。
在意他人目光与评价的人,很大程度上,或与成长过程中,亲密关系中被时常评价的影响有关,或本身就可能是习惯性品头论足他人的人。摆脱他人的目光,自己先成为一个不对他人滥加品评的人,试着用欣赏的眼光发现每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映照效应下他人看你亦是如此。
在时间长流里,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日渐丰盈,我从畏畏缩缩怯头怯脑的小女娃,长成了没那么在意周围眼光,慢慢解套的成年人。评价在他人嘴里,路在自己脚下,不必在意,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