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开红满坡(13)
春节
六八年下放的知青都记得,下放的第一个春节(六九年)都是在农村过的。
一九六九年春节即将来临,按照上级要求知青要和当地贫下中农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尽管当年(68年)劳动日只有三角七分钱,生产队还是相当重视,队里拨出小麦机成面,外加些碎米机的面由朱奶奶专门为我们涨饼。每人分得六十只麦米面饼,相当好吃!又给我们每人一斤粉条,半斤肉。三十晚上年夜饭,知青组有几个知青被社员分别拉去吃了,只剩我和王一民,丁丰三人。我们用自已做的泥锅腔(用泥和草和起来的一种可搬动的土灶,上口大燉锅,下面有进草口,旁边有出烟口,小时候城里有人家做米饼就是用的这种泥锅腔)炒了个大蒜肉丝,米饭,青菜粉条汤,有二瓶二两五盐城曲,吸取教训不敢喝,三人就这样过了一个老师专,教育学院发小在一块吃年夜饭的除夕夜。正月初一全体知青出动(当年腊月就下大雪)踏着积雪,成一路纵队挨家挨户拜年,遇到地富子女家则绕道而过。年拜过队长小声地说你们可以回家了,但不要一块走,分下来悄悄地走,我们欢喜不已,挑上准备好的担子(担子里有几十块饼,还有衣服等)天还下着雪,地上尽是冻雪,我们一个一个出发,在风洋桥会合,我们师专的三个挑着担子,踏着白皑皑的积雪,顶着寒风,一路说笑一路向西,三十多里路程,二个半小时到家。我们既在农村过“革命化"的春节又在大年初一回到家同家人团聚,感觉真好!那是我下放插队在农村过的第一个春节,也是连续十一年农村过春节唯一的一次又在父母处过的春节。
以后的春节都是在农村过的,在下放的头几年竟出现这样的口号:大干干到年三十晚,初一一早圆子茶一吃就上工!还真就是这么做的,怨声载道。干部们就是有办法,为造势规定大年初一按时到指定地点报到上工的每人加工分五分!农村当地有这样的风俗,正月里办"春酒"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兴起的。一直延续到现在。“春酒"主要是带长辈,亲朋,友邻,队干部,组长记工员必被邀请。因办酒基本都集中在正月,有些农户发生重叠,就是双起来了,会发生一些争执,为平衔矛盾,有时队干部出面调整时间和顺序,有放在中午的,有放在晚上的,大部份社员办春酒都放在晚上,若双起来没办法只好把队干部,组干部一分为二。每到一家免不了说上几句吉利话,因各人家而异,席间大家频频举碗,相互敬酒,一般是先敬主人家有长辈的,再敬队干部。那时春酒基夲上是散酒,少数人家有瓶装的,不象现在。菜也基夲千篇一律,一个大拼盘里有罗卜,香菜,花生米,猪肝之类的,基夲没有香肠,皮蛋(那时农村没有,连城里都要上计划的)主菜无非是烧杂烩,烀卜页,红烧肉,斩肉(糯米肉元)羹,罗卜粉丝烧乌子或海米,果子烧透算甜菜,红烧鱼等。也有人家涨蛋糕里加点海货,象春卷之类条件好的人家,油多的人家才有。按现在的标准和要求来说这些再普通不过了。但每到一家都吃得津津有味,总觉得吃不够。办春酒既是风俗习惯但也起到交流感情,拉近距离。当然也有人家借办春酒预订或预支或预先告知今年主人家有什么大事要办(如砌屋,订婚或婚,嫁)请队干部心里"有数",毕竟一年之计在于春嘛。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