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读书日,我参加了一场主题为“新读书主义”的活动,相较于那些激情满满分享读书方法论,热衷付费电子阅读,引领一座城市阅读习惯,有着宏大使命感的年轻人,我更欣赏业界很有名气的一个独立书店人谦虚且云淡风情的读书态度,他说自己就是一个“书贩子”,就和卖菜一样,只是这“菜”恰好是自己喜欢的,我不会一遍遍的给你讲你要吃饭,只会告诉你这菜味道如何。
“读书就是生活中的一件事吧,一定是在深秋,很冷,但有阳光,我愿意在温暖的房间和书度过一个下午,就很幸福,这和很多年前兴致勃勃的拿着书到山顶,伴着风吹过,一样让人愉悦。”
我喜欢这样的读书态度,不夸大读书的用处,只享受有书相伴的乐趣。
也许是过了那个踌躇满志想从书中获得“黄金屋”的读书阶段吧,读书现在于我也是“消磨时间”的一种。像每一个喜欢鲜活偶尔孤独的女人一样,我总能从逛街买买买中获得最直接的快乐,那是和契合的女友筹谋周全的活动,会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矫情要求。相较之下,读书就很包容,缝隙时间,某个角落即可。一人一书一世界,沉浸其中,忘却凡尘琐事,不再标榜孤独善感多愁,也不混迹嘈杂沉沦冷淡。
2.
我常常会想记起那样的读书时刻:
小时候家里有一个竹子做的书架,就摆在南屋高高的窗户底下。上面有哥哥姐姐学过的课本,还有家里人买的比较少的闲书,堆的满且杂乱。在80年代的农村,我会觉得家里有个书架是件很骄傲的事情,虽然我腼腆的性格从没向人炫耀过,但心底里会升腾起一种超凡脱俗的贵族气。因为他们肯定觉得家里不过多了一个架子而已,天知道,那时候是连个买糖钱也不常有的穷逼年代,我家里不仅有书架,老爸出差回来还给我买童话书!我那因为一个书架一本书而膨胀起来的优越感,现在想想,依然袅袅的冒着热腾腾的傻气。
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依恋妈妈很多,被调教成很传统的乖,很少出去疯玩,宠着哄着成了一个爱学习的小孩,所以,空下来的时间就会去书架上翻书看。
记得那时候书架上有本白话文的《聊斋志异》,妖魔鬼怪的情爱故事,生动有趣,读了很多遍。慢慢也从“树叶做出的华美衣服,挥手变出的金银财宝”中读出些善良、贪婪,深情与寡义。那个时候,隐约觉得这书看的不合时宜,毕竟是在该看童话书的年纪,可也记得只有一次,我看一本武侠书时姐姐说我,“这时候你看这种书呀!”(当时可能是快考试)也并没有人制止我,或着给我说该读什么书,因为除了看姐姐们的语文课本,可以选的书实在太少。
后来书架上的书慢慢变多,实在不用、落满灰尘的课本被卖掉,鲁迅,冰心,王朔这些作家混着留下的一些课本挤在一起。
印象最深的是,那时整个整个的暑假,我坐着、躺着在家里那个木匠手工做的沙发床上,看书看到看着看着睡着,醒来时,嘴角流出来的唾液还在缠延,滑落的书被妈妈捡起来放在一旁。
除了“不要躺着看书”的唠叨,妈妈并没有责怪。
3.
有了孩子之后,经常觉得日子过的狼狈且疲累。
最惬意的时光莫过于孩子不在家或者睡着时,我可以放松的躺在床上看一会儿书,我徜徉在勒格贝清晨风信子迎风摇曳的快乐中,也为马孔多连绵的阴雨烦燥担心……看着看着看到睡着,书滑落到枕边,床沿,有时直接砸到脸上,让我惊醒。
爱人除了“不要熬夜看书”的提醒,会洗个苹果递给我,或者放一杯水,然后分担家务,把我堆的杂乱的书放好。
那样的时刻,总感觉自己又重新回到那个无忧无虑心无旁骛随心读书的少女时代,心灵可以短暂地从柴米油盐中解脱,想要的文艺浪漫因一本书轻而易举的满足,觉得这爱人还算暖心,日子还有过头。
日子无声滑过,如今,女儿已经长大到可以自己看书了。她们的年代,有着更丰富的阅读资源,也有更多种消磨时间的项目,但是,当夜幕降临,一切都归于宁静,一家人,各自翻一会儿书,聊几句书中的趣事,等再转头,小姑娘已经睡着,小手还捏着侧落在一边的书的一角,熊王国那条金黄色的土路,总会给她带来好梦。
我轻轻把书抽出来,放在床头,就像妈妈当年那样。
是的,我喜欢这样读书的温暖时刻,也许,这也会成为某人长大后温暖的记忆。
(附加题:猜一猜,文中隐藏着我和孩子读的哪三本书?)
(如果全猜对,奖品就是上图那本书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