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且自由,这是亲密关系中非常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理想的幸福指数很高的亲密关系,它满足了我们对连接的需求,能够让两个人彼此温和滋养,感到甜蜜安全幸福,同时它也满足了我们对爱自己的需求。
能够在亲密之中保持自我,不成为爱情的奴隶,不为对方牺牲和扭曲自己这种理想状态的亲密关系,反馈在现代年轻独立女性的身上,有一个很热门的择偶标准,操作要会撩且不粘人。 翻译一下,也就是我们想要享受亲密的同时,你要会给到我需要的那种亲密方式,并满足我的需求,我想要自己的小空间时,你不要缠着我打扰我的个人世界,不得不说这个标准是一种进步,体现出现代女性的独立,也清楚自己想要一个怎样的亲密关系。
但是有些人的问题在于把亲密和自由的需求全部放在了找上。这里面有一个很隐蔽的信念,前提就是假定世界上一定有一个为我量身定制的伴侣,能满足我对亲密和自由的需求,只要我找到了这么一个人,那么就会拥有完美的亲密关系,这是一种宿命依赖的心理。
找到了那个他,我就拥有了幸福,反之现在的婚姻生活不满意,都怪自己当初找错了那个人,这是推卸责任。其实关系是需要经营的,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但真理不怕反复说,而且在我看来,关系不仅要经营还要成长,关系是个有机体是活的,两个人在一起的不同阶段,在关系中的呈现和需求也都是不同的。
同一种相处模式,是不可能适用于关系中的所有阶段的真正想要获得理想化的亲密关系,需要我们自己,活出一个可以亲密且可以自由的人生状态,当我们能够活出这样的状态之后,任何一种类型的伴侣都能够成为又懂亲密又给你空间的好男人。
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拥有亲密且自由的婚姻关系,核心原因在于:我们对亲密和自由的概念往往都产生了误读,由于两个人携带着各自的人格背景,导致我们俩误读的方向还不一样,其中一个人觉得亲密感重在表达,无论是语言还是肢体,可对方却觉得整天把爱爱抱抱挂在嘴边肉麻肤浅。他觉得工作一天回到家,自己有个独立的空间,自己玩会游戏是自由;而另外一个人觉得这是忽视是不爱我了。
朋友说她一直以来都非常痛苦觉得老公不爱她,因为每天早上起来吃饭的时候,她老公从来都只给自己盛饭不给他盛饭,这件事情在她心目中介意了很多年,越想就越觉得寒心。后来她终于有勇气找他老公寻求一个答案,把自己介意的这么多年的事情哭着说了出来,而她老公却觉得非常的诧异,“”我每天提前起来给你做饭,这就是我爱你啊,你因为我不给你盛饭,就觉得我不爱你,你脑子里在想什么呢”?这个就是典型的最亲密的误读。
接下来说说自由的误读,比如一部分的男性经常在下班之后出去喝酒宵夜朋友聚会,妻子抱怨时就会表示“我赚钱养家庭类的”。我需要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偶尔为之无伤大雅,但是如果长期用不回家来满足自己的自由,无疑是把家庭责任全部甩在了伴侣身上,迟早会破坏家庭关系,这些误读导致了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会创造出很多矛盾,一亲密就依赖,一依赖就控制,或者是一自由就孤立,一孤立就逃避。
发生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我们将亲密和自由等同于某种特定的行为,必须要在行为里才能体验到那种感觉,必须是做什么事儿才能体现亲密,或者是做什么事儿或者不做什么事儿才能体现自由,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就会越来越难以体验到亲密和自由。
说说什么是亲密感?亲密感是一种无我的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完整感融合感。相信养过孩子的人都有过这种体验,当它还是个小婴儿的时候,你抱着他小小的软软的身体,怀里的宝贝无限依赖、无限信任的躺在你的怀里,你们彼此注视着对方的眼睛,那一刻就是最深层的亲密感。那一刻是忘我的那一刻,也没有外面的纷扰的世界,整个世界就剩你喝你怀里的这个小生命,哪怕你没有养过孩子,如果你养过宠物,养过猫,养过狗,其实也会有这种体验,当你抱着猫咪的时候,你也会有这种纯然的亲密感。
和爱人一起当然也是这样,当我们彼此相爱,在看到对方笑起来的时候,整天的疲惫都可以消失,这就是亲密,是一个生命和另一个生命深深连接时体验到的一种超于人格和社会属性的体验。在感受亲密的时候,我们是没有烦恼、担忧及欲望的,这就是生命和生命连接的感觉,亲密感是非常美妙的,他有一个最显著的作用,就是能够在极短的时间修复自己,给我们带来平静、勇气和力量,但如果我们曾经和对方体验过亲密,却执着于某个特定的行为,想要一直靠那个行为获得亲密就很难了。
首先,任何感受都有边际递减效应,边际递减效应的意思是我们重复某一个很爽的行为时,第一次如果感受到了100%的愉悦,那么第二次可能就变成80%,第三次可能更少,比如你们交往的第一年,他送你一束玫瑰花,你产生了莫大的亲密感,但是连送十年之后,你提前一年都知道第二年会是什么礼物而且从来没有猜错过。同样的动作就会有一种无聊感了,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的直觉体验式爱情是短暂的亲密感,似乎转瞬即逝。
实际上亲密和自由的正确理解方式不是行为而是状态!亲密行为不重要,亲密感才重要,自由行为不重要,自由感才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之所以容易把亲密和自由对立起来,其实是把亲密行为和自由行为对立了起来。行为都需要占用时间和精力,那么他们必然对个人的时间精力产生资源争夺,这是一种太过于执迷于特定形式带来的特定感受。所必然产生的矛盾,除了边际效应递减以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成长,亲密关系是个有机体是活的,是会生长的,在关系的不同阶段,你和对方建立深度连接的方式,自然也会不同。
比如说在恋爱初期,我们之间无话不谈,亲密无间,有非常强烈的想要触碰对方的感觉,在不见面时非常想念,恨不得24小时黏在一块儿,逛街压马路做什么都开心;随着工作结婚生子,我们必然不可能一直保持这种亲密状态,如果你们已经结婚七八年了,还执着于当年你们热恋时,他穿过半个城市,带你去吃精心准备的大餐给你的小惊喜,甚至试图再去曾经的那家餐厅找回当年的感觉,基本可以肯定你什么也找不到,总是听到很多人叹息:“我们回不去了”,人们在当下的亲密关系碰到障碍和挑战时,往往想回去而不是往前走,所以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会很残忍的告诉对方,没错,是的你们确实回不去了。因为那个阶段已经过去了,过去就是过去了,因为生命只会成长前行而不会倒退。
就好像你和一个好朋友六岁时一起玩洋娃娃,玩得好开心,那天你们玩了一个下午,黄昏的阳光洒在房间里,还吃着妈妈准备的小零食,你感觉到那是最快乐的时光,当有一天你20岁了,你和这个朋友还有联系交往,这段回忆一直萦绕不去念念不忘,你想重温当年的时光。
选了一个下午再回那个房间,还买一样牌子的小零食,再和她一起玩洋娃娃,但无论你多么用心的想还原当时的场景,你都不可能在你20岁的时候和你的朋友一起玩洋娃娃,然后体验到你6岁那年的快乐了,或者有一个人感觉很好,而另一个人却索然无味。你们彼此的心智认知梦想、能力感知方式关注点都发生了变化,获取幸福感和亲密感的方式,当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当一个人在成长变化时,想要在这段关系里继续获得亲密感,就需要提升自己在新状态下创造亲密感受,亲密的能力。
也许是讨论一部共同喜欢的电影或者,或者坐在一起听着音乐,什么也不说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偶尔给对方一个吻,在对方准备做一个有挑战的决定,而犹豫时,给对方一个坚定信任的眼神,又可能是突破自己的防御模式;向对方展露脆弱,把更真实的自己铺路在对方面前,或者在每次吵架冲突之后可以直面自己的需求尊重对方的需求,而不是逃避或掩饰。
但关系来到更深更成熟的阶段,你自然也要随之成长,否则你们彼此都会在关系中有距离感,两个人都感到无法靠近对方,或者一靠近就受伤。
其实亲子关系也是一个道理,在孩子小时候对父母极度依赖,每时每刻都想抱着黏着,什么事儿都跟妈妈说。当孩子长大了,对父母的依赖降低,不太愿意说心里话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的亲密形式,还期待孩子像以前那样一顺听话,又不愿意自己成长,只希望把孩子掰回以前的关系,那么必然会进入控制模式,导致关系的冲突或疏离。但这个时候,我们开始调整自己的亲密方式,给孩子空间,尊重她,用新的视角身份和他共处,就会发展出新阶段的亲密。
什么是自由感,自由感是一种我想要去哪里就能去哪里的感受,是一种笃信自己拥有能够面对各种未来的力量。
比如说在亲密关系中,我能够坦然的对对方说:“我今天想要享受一下一个人的空间,我今天不想做饭”,你内心深处很笃定这件事情不会伤害你们,亲密也不会让对方介意,这就是一种自由感和力量感。自由感和自由行为的不同在于,我不一定非得那么做才能感到自由,不需要靠手机关机,躲在没人知道的地方来捍卫自己自由的权利,即使我在做饭,在带娃在做家务,我也清楚的知道我不做是完全可以的。当下我做的事情正是我选择的自由,其实很多时候不自由的束缚感是自己加给自己的,我们没有看到每一次的选择都是自己做的选择,并没有一个关系在约束着你,真正约束你的可能是内心深处,对这份关系有着非常强烈的依赖,这份依赖可能跟深层的安全感有关,可能和物质有关,可能和自我期待的道德形象有关。
无论那是什么,都是自己内心的空洞。关系中不自由的感觉、疲惫的感觉、窒息的感觉都是这份空洞带来的,而不是这个关系带来的。
只有那些不害怕失去这份关系的人才能够在关系中体验到自由。
当我们不把那些行为责任当作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时,我们就会更加享受彼此陪伴的过程,也会更容易。在自己不那么想陪伴时,正面拒绝也就不需要因为有自由被压榨,而产生的束缚太久要逃离的冲动。真正的自由感是不需要靠逃离某种关系或者某个环境或者违反某个规则来换取的。
所以才有那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因为真正的自由是一种内心状态,是内心深处的笃定感和力量感支撑的。想要获得亲密而自由的亲密关系,我们需要学会主动创造它。
一个饥饿的人在得到捐赠的食物时,狼吞虎咽的同时感受到的是更深的对饥饿的恐惧,而唯有本就丰盛的人才会在得到馈赠时感到更大的丰盛。
很喜欢一句话:银行只贷款给有钱人,爱会降临在不缺爱的人身上。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不缺爱的人,并拥有彼此滋养的亲密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