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2章一更。因为我看的速度已经超过1天1章,两天一章比较合适,同时《道德经》有81章,如果每天一章得要81天,时间有点长,还有《皇帝内经》《论语》《孟子》《庄子》等都需要系统地读一遍。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二十六这章一是再次体现老子的辩证思想,二是再次体现了王干城的观点,《道德经》是为统治者写的书。
老子的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本章提出轻重、静躁的哲学范畴,指出事物的存在是互相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说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一切过程之中。“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和“祸者福之所倚,福者祸之所伏”,同样体现了自然界相互转变的法则,所以才有“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告诫。
“万乘之主”,须有“终日行不离辎重”的担当,须有“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胸怀。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内圣外王”的最高境界。
河上公:
人君不重则不尊,治身不重则失神,草木之花叶轻故零落,根重故长存也。人君不静则失威,治身不静则身危。龙静故能变化,虎躁故夭亏也。辎,静也。圣人终日行道,不离其静与重也。
荣观,谓宫阙。燕处,后妃所居也。超然,远避而不处也。奈何者,疾时主伤痛之辞。万乘之主谓王。王者至尊,而以其身行轻躁乎?疾时王奢恣轻淫也。
王者轻淫则失其臣,治身轻淫则失其精。王者行躁疾则失其君位,治身躁疾则失其精神也。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一章老子进一步阐释“无为而治”的思想,用具体贴切的比喻说明以自然为准则,不用有为而贵无形的力量。圣人善于用含而不露的智慧,观照万物,从而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如果“不贵其师,不爱其资”,那就是“虽智大迷”。正确处理这个问题,才是掌握了治国的精要。
河上公:
善行道者求之于身,不下堂,不出门,故无辙迹。善言谓择言而出之,则无瑕疵谪过于天下。善以道计事者,守一不移,所计不多,则不用筹策而可知也。善以道闭情欲、守精神者,不如门户有关楗可得开。善以道结事者,乃可结其心,不如绳索可得解也。
圣人所以常教人忠孝者,欲以救人性命,使贵贱各得其所也。圣人所以常教民顺四时者,欲以救万物之残伤。圣人不贱石而贵玉,视之如一。圣人善救人物,是谓袭明大道。
人之行善者,圣人即以为人师。资,用也。人行不善者,圣人犹教导使为善,得以给用也。独无辅也,无所使也,虽自以为智,言此人乃大迷惑。能通此意,是谓知微妙要道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