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工作单位有个来自非洲的同事,一米九的大个,无论是个头还是肤色,在全公司四百多人中格外显眼。
那次他被评为优秀员工,需要把他的先进事迹写篇特稿刊登到企业内刊上,我采访了他几次,不但了解了他的工作情况,也谈了一些他的家乡、求学经历。
他的普通话比我还标准,性格有点腼腆,二十啷当岁的年纪,和我认识的本国小伙子没啥区别。
接触了几次后,他变得很健谈,我发现他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民俗习惯都很熟悉,交流起来没有任何障碍。
他在北京留学三年、在单位上班不到两年,不到五年的时间就成了中国通?
我很好奇,于是问了他一个现在看来很幼稚的问题:作为一个外国人,你的想法怎么和我们都一样呢?
他腼腆一笑说,因为我也是人啊。当时觉得他的回答很机智,一笑而过。
前段时间看刘震云的访谈,说到近些年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在很多国家备受欢迎,读者反响热烈的原因时,刘震云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如果你的故事是为了写国情、民族的东西,国外读者一定看不懂,你越过这一层,深入到人性,深入到灵魂,深入到人和人之间关系微妙的地方,特别是达到幽默的层面,深入越深,他越能理解。因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国情确实不一样,民情也不一样,但人性是一样的。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那些微妙的东西是一样的。
看到这段话,虽然隔着十多年时间,我立即想起非洲同事的那句话:因为我也是人啊。这句话何止是机智,简直是至理名言。
突然明白,文化有差异,但是无国界,因为人性是相通的。文化不但没有国界,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它也不受时间的阻隔。
经典的、精彩的、有趣的东西,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在历史的哪个时期,面对一群怎样的人,它的光辉都不会减一分一毫。
这也是文字的生命力所在。只要能够触摸到人性深处,能够诠释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就会永远留存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