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摘抄,中国姓氏

摘抄,中国姓氏

作者: f57b42734ec0 | 来源:发表于2023-12-25 12:36 被阅读0次

    一.      姓与氏的渊源

    首先,中国人的姓,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氏族都会有一个本氏族的专用名称,而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的“姓”。

    中国上古的姓有姬、姜、姒(sì)、妫(guī)、姚、好等,皆从“女”字旁,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而氏则是基于父系血统 随着母系氏族人口的自然繁衍,原有领地的资源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因此就有将氏族“分家”的必要,即“另其子孙而自分”。

    而这时,往往是一个强有力的男性率领一部分氏族成员到一个新的地方安家,这个男人就成了新氏族的酋长。他保留着原来氏族的姓,为了便于区别,毎支新氏族再起一个另外的称号,这就是氏。氏是从姓分出来的分支,由于氏族不断分化,新的氏层出不穷,同一姓可以衍化分成许多氏。

    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由从母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汉族姓氏自夏朝以后,极少用从女的汉字,甚至把从女的古姓去掉女旁,如把女字边的“姞[jí]”姓的偏旁去掉,改为“吉”姓,就是以父权为中心的社会打下的烙印。

    不过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由于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往往只能出自想象的祖先——通常是半人半神的人物;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晚近,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

    而在姓氏应用规则上,据说,在先秦时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顾炎武《日知录·原姓》篇所云“考之于《左传》,二百五十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即是据此而发的议论。

    现今的一些姓氏书,或者是影视剧为了方便,给先秦的名人,尤其是男性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的错误称谓。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他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了了,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此后更是以讹传讹了。例如前面提到屈原在电视剧里被称为芈原,这是因为他出身芈姓,与楚国王室的芈姓是同宗的。但他又属于屈氏,所以后世称他为“屈原”,是有道理的。就像有些历史专家说秦始皇不能叫嬴政,应该叫赵政,是因为他出身嬴姓赵氏。

    不过现今追究这些细支末节的问题其实也没有太大意义。即使是以讹传讹,这个习惯也已经延续了上百年,一定程度上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不必追究。

    二.      姓与氏的作用与区别

    讲回先秦时讲究的姓氏,还有一个基本作用是“别婚姻”,同姓不婚是一条重要的原则。“男女同姓,其生不蕃(fán)”的说法,意思就是说:如果近亲结婚,后代不会很兴盛。这是古人对优生理论的正确认识。为防止同姓通婚,女子的姓比名更重要。郑樵概括说“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

    中国在夏代之前以“禅让”制的方式传承氏族的权力,据《尚书》记载,尧禅位给舜,舜又禅位给禹,而禹却传给了儿子启。原始社会的末期已经出现了氏,夏、商两代,也有少量的氏产生,氏的大量频繁产生,是在周代。

    西周初年,周天子为了控制广大的地区,实行分封制,建立了71个封国,各诸侯国又对卿大夫进行分封。经过层层分封,以封国、封邑为氏的大量出现,加上以官名、职业、住地、贵族的字和以与周王或侯君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的,使氏的繁衍滋生越来越多,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封建制度建立后,通行嫡长子继承父辈权力和氏号的规则,其他诸子只能另立门户,重标新氏。氏族的始祖氏号只能由嫡长子一系世代相传。于是氏演变成了一种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所以,氏就演变为一种贵族身份的标志,氏的作用主要是“明贵贱”。一个人一旦失去氏 ,也就意味着贵族权利的丧失,或该族绝后,或沦为奴隶。

    所以,氏又是贵族或世族区别于平民的标志,普通平民只有姓而没有氏,因为平民没有“明贵贱”的需要,像庖丁、匠石、医和、优孟等人,就是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之后加上名所构成的称号。庖是厨师、匠是木工、医是医生、优是演戏的人。另外,战国女性则多以母国为姓,例如秦始皇的亲生祖母夏太后,就是夏国进献的女子,在史书上称“夏姬”。而秦始皇的母亲赵姬,也是因为是赵国人才被称作“赵姬”。

    三.      姓氏合流

    而从战国中后期开始,随着东周的封建制度走向没落,士与平民权力、地位的上升,氏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普通人也开始称氏了,氏与姓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姓和氏开始二者合一,“姓”就是姓氏了。而到了西汉时期,姓氏完全融为一体了。从天子到庶民人人都有姓氏,姓氏的使用和发展从此真正步入正轨。

    在先秦时代,因为存在大规模的血缘组织,因而产生了姓、氏两级制。然而,自东汉以后,尽管不少朝代重又出现了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但两级制的姓氏结构并没有重新出现。个中原因,一方面与专制国家为征发兵役、赋税而不断加强的对属民的名籍控制有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郡县制确立之后,基层社会虽仍存在浓厚的血缘色彩,但全国属民的管理终究主要是通过郡县乡里的地域组织发挥作用,地域组织战胜了血缘组织,姓氏结构发生变动的基础和力量大不如前,尽管在南方一些地方仍大量保留了宗祠文化,但其影响力和势力把控与先秦时期已不可同日而语。

    总之,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称呼这么简单,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宏富。我们也可以从自己的姓氏入手,更清晰和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家族的过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抄,中国姓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urk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