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水不逍遥
在700米宽的距离内你可以亲近两条大河,亲睹两种以上的文化,亲尝两种以上的汤味……
对,这里是逍遥镇。
小镇座落在二水并流的中间地带,像船,漂而不沉。像行走的船,荡漾,悠游。
想像一个场景:假如你在镇中置一高楼,左观沙河激浪,右探颖河流长,那是何等的惬意?倘是钓友的话,挥杆而去,左钓沙河鲫,右钩颖河鲤,那又是怎样的爽快?
这感觉一定是逍遥自在。
小镇没叫逍遥之前。很长一段历史期内被叫作合流,小窑,尤这小窑,想必也是逍遥之音之意的转称。
两水并流而不融,只为留下一片逍遥地。
颍水出嵩山南麓,辗转而至,沙河源涌伏牛(山),曲流而到,二水近距离的对视一下,各自蜿蜒东去,留下了一个千年古镇和古镇的千年传说。
要说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要说古镇的繁华则始于明清。繁华的背后是渡口文化,繁华是河里的舟船拖来的。
一河漕运尚能带来赊店镇(唐河),道口镇(卫河)等的兴盛。两水(颖河,沙河)通航势必成就逍遥一镇。
它曾被誉为沙河四大码头之一,更是拉不完的逍遥镇,昼如浦口,夜似汉口……舟船搭建起来的“逍遥之路"北通许,汴,南行蔡,汝,西连漯,宛,东达周,阜……
“逍遥之路"也是财富之路。
往事藏在发月里,藏在纸堆中,藏在河边老人的记忆里。不说也罢。
如今,小镇的旧景已不多见。只有一个名叫“龙义和"的老药铺还在延续着民国以前的记忆。余下的皆是新况。强屋新楼沿着两条河的河边儿向前扩展,欲与河流共比长。
在常社渡口,一只铁皮划子从对岸行来,小船在沙河中“横切",被急流巅的摇摇晃晃,还好,船老大撑篙有术,控舟有方,不一会儿就驶船靠岸,这边己等了好一会儿的几个年轻人,并不急于上船,原来他们是前来买鱼的。
船老大说,因沙河涨水,这里已停渡多日,他闲的慌,想在河里晃荡晃荡,顺便练练身手。
颖河呢?
颍考叔之水,静谧平流,悠悠而行,它没有沙河的狂放,私毫不知秋汛为何物……
街上行人熙熙,机车攘攘,招揽与叫卖声不绝于耳,平原小镇充满了活力。
我突然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这小镇人民到底是颍河儿女呢还是沙河儿女?思考好一会儿,答案难寻。又想,最好一街中分,各从一流?,或各自在家门口倒一桶水,看它流向何方?
好烧脑的问题啊,烧的我飘飘忽忽的,好一付乐逍遥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