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逍遥游》读起来有难度,正是因为有难度,人们才有不同的解读。
常规的解读是: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不逍遥;小鸟翱翔蓬蒿之间,不逍遥;至于游气、尘埃、舟船,离开气息和水流更是无法游移,何论逍遥乎?在人的世界里,才智能胜任职位、行为能顺应风俗、道德能投合君王、信誉得到百姓认可的人,通通都不逍遥;不追求外物的宋荣子境界高吧,他也不逍遥;不追求福分的列子可以乘风而行,他还不逍遥。庄子认为上面列举的万物与人,因为他们都“有所待”,也就是有所依凭,所以无法到达逍遥的境界。
那么谁可以到达逍遥的境界呢?庄子认为那肯定是“无所待”之人(无所依赖的人)。谁能达到这个境界呢,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像那些顺应天地的自然之道、把握六气的变化、从而在在无边无际的境界里遨游的人,他还有什么要依凭的呢?所以说:至人没有小我的观念,神人没有追求功业的言行,圣人没有追求声名的念头。)这个结论比较令人费解,所以庄子思想被正统教科书“盖棺定论”为“主观唯心主义”“虚无主义”“绝对自由”。
如果只是这样给学生讲课,我认为是存在问题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是青春期的高中生,是有很多迷惘和困惑的。只是这些迷惘和困惑被“高考”这个“形而下”的小目标暂时压制住了。而为高中生解惑,最好的工具就是上好语文课。如果对庄子《逍遥游》只进行了上述的文本分析,再给庄子下一个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结论,顶多只是完成了“授业”的工作,而没有利用其实现“传道”“解惑”的重要作用。高中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不可能是读来消遣时间的闲适小品文,一定有可以与现实结合的内涵以供挖掘。在《逍遥游》这篇文章中,我认为至少有两处可以与现实结合,并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贴近实际生活的积极指导。
其一,虽然庄子认为万物皆不逍遥,但是庄子也明确提出“小知不及大知”,对“鸠雀嘲鹏”的行为进行了驳斥,他说“这两只小东西又知道什么呢?”可见即便是在不逍遥的状态中,庄子也认为大鹏“将徙南冥”的大志向、“扶摇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的大作为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但是大志向、大作为必须要有厚实的根基,所依凭的一定是前期巨大的准备工作。对大鹏而言,必须是“海运”,必须是“风厮在下”,然后借助飓风,方可穿云破雾,直上青天。对大船来说,要想起航,必须积水深厚;“水积不厚,则大舟无力”。对于远行千里的人,就要用很长的时间准备三个月的粮食。如果把高考视为一次“冲天而飞”、“起航”、“远行”,那么不积聚风力、不深积水流、不多备粮食是不行的。每一个喷薄而出的人生,就是默默完成了巨大的积累。
第二,正确解读庄子《逍遥游》中的“三无”观——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三无观,重要的是由高到低三重境界的描述,而不仅仅是三类人的描述。逍遥境界也分三重,第一重是“不求名”,假如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赏,为了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为了父母的那份期待,这就是追求虚荣的名誉,就没有达到圣人的逍遥境界,因为圣人不论读书还是做事,是不求名誉的。逍遥境界第二重叫“不求功”,假如学习就是为了考进前十名,前三名,第一名,甚至全省状元,那就是追求功利,就没有达到神人的逍遥境界,因为“神人”读书做事肯定是不求功的呀。假如学习是以自我为中心,就是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读书是为了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虽然境界已经高了,不为名誉,不为功利,可谓“圣人”境界和“神人”境界,但是还是达不到逍遥境界最高的“至人”,因为至人连自己的观念都没有了,把自己融身于无限的世界中。从这个角度来说,为了考高分而“苦学”,不如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假如学习就像庄子漫步在苍野中,休憩在大树下,那这种境界就是一种逍遥境界。读书读到“废寝忘食”,那就是一种乐境,一种逍遥。我想,如果这样解读三无观,学生更容易理解,并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其次,语文新课标非常提倡“对文本做不同的解读”,我们也经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师应该尽可能给学生对立的文本让学生在冲突的观念中去感悟。在对庄子《逍遥游》的学习中,一位优秀的高中语文老师兼好友向我推荐一篇延伸阅读文章——《庄子:无路可走时的选择》。我一看题目就不乐意了,感觉庄子及其思想被贬低,仿佛爱情中的备胎。眼前有路走就把庄子撇一边,没有路走就想起找庄子安慰自己,等到世俗功利招手,又把庄子抛弃了。但现当代很多巨匠,是自觉主动地把庄子思想作为自己的人生或者学术指导。像日本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和量子力学的主要创始人、德国的海森堡都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海森堡十分推崇庄子的哲学思想,多次在讲演中提到庄子的观点,甚至还把庄周先生的哲学写进了他的专著《当代物理学的自然图象》中。我认为,庄子思想比孔子思想高明,孔子胜在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倔强,庄子胜在做事“遵循天道”的智慧。假如真的能用庄子思想指导自己的人生,一定会有更多的幸福感。庄子的“逍遥游”其实就是寻找和掌握规律,如同庖丁解牛,你看庖丁切割完牛,“为之四顾,踌躇满志”,这不就是一种精神上的逍遥境界吗?庄子爱用寓言和比喻,如果没有读懂文中的寓意,就会觉得逍遥游的境界很难达到;如果读懂了,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做到、至少可以部分做到逍遥游。
再次,我想反庄子其道谈谈。庄子说“万物皆不逍遥”,但是我们可以把这句话改为“万物皆可逍遥”。在庄子眼里,游气、尘埃、大鹏、蜩鸠都不逍遥,可是我认为它们都可能逍遥,只要认识自己的力量,认可命运的规律,都能在自己的小世界追求逍遥之境界。尘埃在没有气息吹拂之时,静止静默;但是一旦有气息吹拂,它就在空中悠悠荡荡地逍遥。大鹏直上青天,要借助海运、大风;没有海运、大风就无法一飞冲天。小小的鸠雀虽然翱翔于蓬蒿之间,但它也可以很逍遥。庄子批评鸠雀,批评的是它“以小嘲大”的态度和见识,并没有批评它不能像大鹏那样“绝云气、负青天、徙南海”。万物皆有自己局限,非要让大鹏住进鸡笼,非要让麻雀万里迁徙,都会造成他们的不逍遥。逍遥也可以是知道自己的实力和局限,遵循规律而生活。要做到逍遥,还得承认需要“运气”;运气没有来时,不要着急抱怨,该准备就准备,该干嘛就干嘛;运气来时,像大鹏一样抓住机会,飞上高空,实现自己的逍遥境界。学习和生活就像农夫种地,经过春夏之辛劳,好不容易到了收获的秋天,谁知一场灾害颗粒无收。农夫会因为今年运气不好,来年就不种地了吗?所以学习不能因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就放弃,生活不能因一时厄运就终结。学习要继续,生活要继续,就像鹏一样等待下一场海运和大风。如果想明白这个道理,等待和积蓄的过程也可以是逍遥的。
最后,庄子也没有说圣人、神人、至人一生下来就可以做到逍遥游,从不逍遥到逍遥,一定是有一个过程的。庖丁解第一头牛时,肯定是找不到规律的,肯定也无法做到“游刃有余”的逍遥状态。不知道解剖了多少牛,才能做到。所以万物都追求逍遥,在追求逍遥的路上,越努力地寻找规律,越无限接近逍遥。我想起一位高中同学当年在大学期间写给我的一封信,信中鼓励我“越努力,越自由”,可惜青春时没有读懂,希望青春学子读懂庄子,寻找规律,早日达到学习的逍遥境界。
(以下是我本人制作的《逍遥游》课件中的部分图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