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听得到一个专栏作家在最后一讲问大家一个问题:学完最后一课,你们觉得读者和专栏作家谁收获多?
你们觉得呢?
他说道:毋庸置疑,每个专栏作家都是最大的收获者,看似是我们把知识技能经验传授给你们,其实相当于我们重新系统地不中断地学习了一遍,我们升华了,但你们第一次学,还中途逃课,囫囵吞枣,感觉零星学了点知识,如果你们不多学几遍,认真实践,你们每天的学习就跟刷朋友圈抖音一个效果,你们只是感觉学到了知识而已。
一语惊醒梦中人,回想自己过去一年多跟着得到专栏学习,只记得自己留言的几篇文章,还有印象,但是其他的似乎都忘记了,明明自己当时很受启发呀,怎么会没印象呢?
以前看一篇专栏文章就像看一篇朋友圈文章一样,纯粹就是休闲,我称之为“躺着的状态”;而以前上学时,还得预习、复习、做作业,我称之为“坐着的状态”。前者是一个“享受”的状态,后者是“付出”的状态,学习是一个挑战舒适区,不断更新自己认知的过程,不吃点苦,不反复琢磨,不去用学到的东西,怎么可能会有收获?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专栏作家们的状态,几乎每个专栏作家在课程结束时都会说到,经过一年的更新,自己已经浴火重生了。《5分钟商学院》作者说自己每天要花5个小时,反复打磨每天的内容,争取让小孩子都能听懂;《谷歌方法论》的作者吴军,是投资人,摄影师,客座教授,每天持续输出几千字的专栏;《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者,每天晚上9点睡5点起,就开始写专栏,同时坚持每天写《华杉读透治通鉴》计划要写8年……
他们虽然都是很有名气的人,但是每天依然以“坐着”的状态坚持学习,更新认知。最终不仅自己升华了自己的知识,还名(让更多人知道了自己的品牌)利(专栏费、出版费等)双收。这就是典型的“马太效应”,强者希望更强。
我们从中能受到什么启发呢?第一,最重要的是,以“坐着”的态度准备学习吧,不苦不学习;第二,找到一些技巧,把自己每天学到的以作业(比如做笔记)和教(讲给别人听,更好的是写成文章)的形式强制输出,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开始每天都写点什么东西的原因。希望一起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