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有空闲,我就在思考我们共同的问题,——到底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次考试中都能脱颖而出?
从人的发展看,我们不必在乎每一次的考试,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教育追求的应该是生命的绽放。就像我们经常听干老师所说的生命化教育,那什么又是生命化的教育呢?
与干老师相比,魏智渊老师的讲座好像更多的解决家长们内心渴求的问题,即怎样使自己的孩子在学科成绩中脱颖而出?无外乎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理论里,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扩大孩子的阅读量,以及让孩子在劳动中锻炼自己。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里苏霍姆林斯基表达出来的理论也指向是人的发展,人的终身发展。从来没有见过他在书中提到要让孩子在考试中取得满分,或者很少见考试之类的内容。更多的是,怎样帮助孩子形成发展自己的个性化思维,从而指导自己的学习。比如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去触摸每一片树叶和观察昆虫。在这些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人的生长。孩子再面对科学文化知识就变得轻松的多了。
培养孩子的阅读自动化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书籍中建构自己的理论,形成自己的生命气质。
再回到我们两个疑惑的问题。静观身边那些所谓优秀的教师,那些能够把学生的整体成绩排在年级前茅的老师。他们指向的目标是每一次考试的内容,我想这也是一个学校不能取得优秀成绩的根本原因。因为每个老师只看到他所负责的孩子这一学年的成绩,从来没有对于孩子长远而计划的思考,没有全篇布局怎样能够获取最终的胜利呢?
当然并不是说就我们两个去思考了孩子长远的发展,或者我们不能取得好成绩的原因是我们更加尊重孩子的长远发展。
如果我们需要保存暂时的生存,我们也要必须思考,怎么做才能让全班的孩子成绩在年级中名列前茅?
反思自己的教学,往往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各种思维品质,却忽略了他们对语言知识掌握的首要任务,这是万万不可的,也是考不出好成绩的直接原因。课标中说:“每一门学科都具有育人的价值”。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就是对人核心素养发展。
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牢牢的把握学科知识,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关键。比如课堂上是否保证每个孩子都掌握了本堂课应该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以及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了呢?如果个别学生没有掌握住,我是否在课下帮助他掌握了?很显然是没有的。在课堂上我兼顾的更多的是中上等的孩子的学习情况,认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所有的内容,而且所有的孩子都牢牢掌握。
事实上,以上只是我的想当然。所以想法设法在每一堂课上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掌握本课的知识,是我们提高学生本阶段考试成绩的关键,要想取得这样的效果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课堂外好好备课,严格按照课标要求备课。
前几个星期,有几节课我进行了录制,回放发现那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孩子,他们总是在课堂上做各种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课下及时辅导只能釜底抽薪,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如果保证他们课上掌握了,那该多好呀,而那些要求严格的老师会让每一个孩子处于紧张的状态。如果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不能完成,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为了避免被合理的惩罚(我们要思考怎样用知识的力量使孩子们处于课堂紧张的状态),孩子自然而然上课就会聚精会神,尽量的去掌握本课的知识了。
另外一个现象就是认为那些已经完全掌握了学科知识的同学,在考试中仍然不能脱颖而出。这个问题又是为什么呢?
比如朱小荣的英语,她在上课的时候也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老师的作业。但是为什么每次考试英语都考不出满分或者更加理想的成绩呢?我帮助她分析了一下试卷。听力失了三分儿,语篇填失分较多,阅读理解明明都看懂了(要真真实实确认孩子是否真实的看懂了),但是却不能正确选择等等,这就是需要帮助孩子们练习做题的策略和技巧。
总之一个想让孩子在短期考试中取得优秀成绩的老师,既要在课堂上保证每个孩子掌握本节课的学科知识,又要帮助孩子们练就好的做题策略。
所以下面的教学计划,我决定除了好好备课课堂要效率之外,还要让孩子们反复练习,直到每个同学都能掌握并正确答题为止。
这样下次考试我们就会有更加深刻的话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