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朱光潜谈读书》笔记(一)|读书之道——好书不厌百回读

《朱光潜谈读书》笔记(一)|读书之道——好书不厌百回读

作者: 云在秋 | 来源:发表于2017-07-20 15:36 被阅读0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读书》1929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

    读书方法: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谈修养·谈读书》1943

    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记程碑。

    流弊:1.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2.书多易使读者迷失方向。

    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浏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改变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凭兴趣读书(蜜蜂采蜜式读书):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

    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

    科目——精选要籍,一步步从头读到尾;问题——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该问题的意见,权衡,推求结论

    记忆有限——脑外另辟储藏室——记笔记、做卡片

    《谈修养·谈学问》 1943

    学问是任何人对于任何事理,由不知求知,由不能求能的一套功夫。

    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的意义有广狭之别。

    就智慧说,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定知识丰富,思想锐敏,洞达事理,处任何环境,知道把握纲要,分析条理,解决困难。就性格说,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德行。”世间许多罪恶都起于愚昧,如果真正彻底明了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坏的,一个人决不会睁着眼睛向坏的方面走。

    一个人到了只顾衣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漫不感觉兴趣时,他就只能算是一种“行尸走肉”,一个民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了。

    学问是精神的食粮,它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肚皮装得饱饱的,是一件乐事;心灵装得饱饱的,是一件更大的乐事。一个人在学问上如果有浓厚的兴趣,精深的造诣,他会发现万事万物各有一个妙理在内,他会发现自己的心涵蕴万象,澄明通达,时时有寄托,时时在生展,这种人的生活决不会干枯,他也决不会做出卑污下贱的事。

    学与问相连,所以学问不只是记忆而必是思想,不只是因袭而必是创造。凡是思想都是由已知推未知,创造都是旧材料的新综合,所以思想究竟须从记忆出发,创造究竟须从因袭出发。由记忆生思想,由因袭生创造,犹如吸收食物加以消化之后变为生命的动力。食而不化固然是无用,不食而求化也还是求无中生有。

    《中学生杂志·知识的有机化》1944.5

    学问的特征:1.有组织,有系统 2.要把从外面吸收来的知识纳进原有的系统里,结成一个有生命的整体 3.经过自己的组织和创造,有个性,有生命

    做学问第一件要事是把知识系统化,有机化,个性化。

    程序:由轮廓而节目,由节目而轮廓

    我已养成一种习惯:知识要借写作才能明确化,思想要借写作才能谨严化,知识和思想都要借写作才能系统化,有机化。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作文》1929

    但是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

    福楼拜、莫泊桑、托尔斯泰、小泉八云

    从前中国文人学文大半全用临帖法。每人总须读过几百篇或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至能背诵,然后执笔为文,手腕自然纯熟。

    读书只是一步预备的功夫,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

    《谈文学·作文与运思》1946

    元遗山与张仲杰论文诗说:“文章出苦心,谁以苦心为?" 大作家看重“苦心”,于此可见。就我个人所能看得到的来说,苦心从不会白费的,思路太畅时,我们信笔直书,少控制,常易流于浮滑;苦思才能拨茧抽丝,鞭辟入里,处处从深一层着想,才能沉着委婉,此其一。 苦思在当时或许无所得,但是在潜意识中它的工作仍在酝酿,到成熟时可以“一旦豁然贯通” ,普通所谓“灵感”大半都先经苦思的准备,到了适当时机便突然涌现,此其二。 难关可以打通,平路便可驰骋自如。 苦思是打破难关的努力,经过一番苦思的训练之后,手腕便逐渐娴熟,思路便不易落平凡,纵遇极难驾驭的情境也可以手挥目送,行所无事,此其三。

    大抵文章的畅适境界有两种,有生来即畅适者,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就已成功的作品看,好像都很平易,其实这中间分别很大, 入手即平易者难免浮浅,由困难中获得平易者大半深刻耐人寻味,这是铅锡与百炼精钢的分别,也是袁简斋与陶渊明的分别。 王介甫所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是文章的胜境。

    一件作品如果有毛病——无论是在命意布局或是在造句用字——仔细穷究,病源都在思想。

    《谈文学·选择与安排》1946

    最好的文章,像英国小说家斯威夫特所说的,须用“最好的字句在最好的层次”。找最好的字句要靠选择,找最好的层次要靠安排。

    每篇文章必有一个主旨,你必须把着重点完全摆在这主旨上,在这上面鞭辟入里,烘染尽致,使你所写的事理情态成一个世界,突出于其他一切世界之上,像浮雕突出于石面一样。读者看到,马上就可以得到一个强有力的印象,不由得他不受说服和感动。这就是选择,这就是攻坚破锐。

    作品在结构上必具备的的要件:1.层次清楚 2.轻重分明

    轻重犹如图画的阴阳光影,一则可以避免单调,起抑扬顿挫之致;二则轻重相形,重者显得重,可以产生较强烈的效果。

    《谈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932

    灵感的特征:

    一、它是突如其来的,出于作者自己意料之外的。

    二、它是不由自主的,有时苦心搜索而不得的偶然在无意之中涌上心头。

    三、它也是突如其去的,练习作诗文的人大半都知道“败兴”的味道。

    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

    灵感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它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

    《中央周刊·人文方面几类应读的书》1942.9

    《朱光潜谈读书》笔记(一)|读书之道——好书不厌百回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光潜谈读书》笔记(一)|读书之道——好书不厌百回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uxj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