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处暑,许老师照例给大家上网课,教了我们一首诗: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我很喜欢这首诗,它描述的景象是:新雨过后,山谷变得非常幽静,夜幕降临啦,一阵阵凉风,吹在身上,让人感觉十分凉爽。被雨水清洗过的松林,显得很安宁,月光十分的明亮,静静的照松林。刚下过的山雨汇成的清泉,流淌在石板上,发出的声音,像悦耳的音乐。这时,竹林里传来阵阵快乐的喧闹声,原来是洗涤完衣服的少女们归来,而水面上,总觉得荷花在慢慢地朝我游来,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春日的芳菲不如随它消歇,我留不住它,但我可以留下来,留在这山中,欣赏美景。
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查了资料都说处暑,顾名思义:“处”就是消失躲藏,“暑”就是暑热和暑气;可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是“处暑”;“处”字的意思不应该是处于、置身于、存在吗?用“出暑”不是应该更合适吗?后来请教了爸爸才知道,“处”字在古文里最初的意思就是“止息、停止、休息“的意思,“处暑”就是用的字的古义和本义,即停止暑热,而不是处于暑热。从这个节气开始夏天的炎热就开始渐渐地消退,天气要慢慢由热向冷慢慢过渡转化了。
古代处暑有三候之说: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也就是说每隔5天是一候,处暑时间在阳历每年08月22~24日,所以我们在这个时间基础上加5天就可以推算出处暑三候中每一候的时间了。
一候鹰乃祭鸟;

二候天地始肃;

三候禾乃登。

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是水稻、麦子、高梁、黍米、稷之类的东西,“登”是成熟了,就是农作物都开始成熟。我觉得三候就是植物、动物和人类遵循自然规律秋收冬藏,从这天开始,天地万物就忙着要为迎接漫长的冬季做准备了。
今天像往常一样和妈妈一早起来去爬山,发现安静的山里多了许多陌生人,看打扮就不是普通游山玩水的游客;他们仨个人一组,两个人测量,一个记录;上去打招呼一问才知道,他们都是政府派来勘查情况、排除危险,养路护路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七月半”开始“拔山修路”,每年春夏,草木疯长,雨水冲蚀,山路难免遭毁。农历七月半,汛期早过,草木转荣而枯,徽州有些乡村则把这一个地方性传统节日,当做约定俗成的修桥修路的好日子;全村男女老少,只要身体允许,都自愿带上刀锄,上山劈草、填洼、补石块、修整路面。以此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乡邻和睦。


下山时沿着农田回家,发现一个多月不在家,田里的玉米都收割完毕,除了常见的蔬菜:辣椒、青菜、豆角、茄子,各种瓜类......芝麻结满果实节节高。


还惊喜的发现地里的禾苗都接穗了,支支稻谷结实饱满,稻穗都高兴的压弯腰。




听妈妈说过两天就是“中元节”;自汉代时,中元节就是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道教认为中元节为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祭祖先、荐时食等活动。祭祖先、荐时食我国南京及江淮地区又将中元节称为斋孤,旧时僧人在河边超度亡魂,将纸做的荷花灯放在河里,所以又称“斋河孤”)了。根据我看的资料,徽州地区按习俗在中元节这天可是要把今年的新米祭献给祖宗;向祖先们报告秋成,感谢祖宗保佑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太神奇了!原来每一个自然的节气都与人类的生活是这样息息相关!遵循自然的法则,爱护大自然其实就是爱护人类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