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树绕村庄》,北宋词人秦观的词作。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这首词写景抒情朴质自然,语言生动清新。语言朴素、格调清新,在秦观的词当中,当属别致至极。
备课时已对这首词进行了细致的学习和教学设想,这首词比较简单,教学目标设定为:一、了解作者秦观及其作品的特点;二、能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这首词;三、理清词中描写的景物特点,把握“豪兴”的感情基调。
如果按部就班,学习诗词大概就是按照读,品,析,感几个步骤来达成教学目标,但是我总觉得这首词可以换一个角度进行教学。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本词一开篇就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派春日田园风光,词的上片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描写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片则描写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儿翻飞的迷人春色。词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反词人其他词中常有的哀怨情调,变为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全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
既然是一首写景诗,而且景物特点如此分明,为何不尝试让学生对这首词进行改写呢?我突然有了这样一个想法,如果学生能够发挥想象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是不是可以更好地把握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以及诗人的情感呢?同时也可以达到训练学生写作的目的,我有了这样的初步想法。
诗歌的美,在于节奏,在于韵律,也在于蕴含其中的诗情画意。 诗歌是作者抒写的心声,而改写意味着今人的我们首先要读懂诗人内心,所以改写古诗就是一个“言意转换”的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是如此,如此美景在朗读中加以体悟和想象是不是更美呢?
由此,我计划设计在优美的配乐声里,让同学们通过自读,齐读,小组展示诵读,把握诗词“豪兴”的基调,美好的春景定会在孩子们的诵读中呼之欲出,此刻若是让学生进行改写应是最佳时机了吧!我想。
查找了相关资料,改写是一种根据原文思想内容而改变其表现形式的作文训练方法,诗歌改写能够体现改写者对原作深入理解的程度,更可以作为一种作文单项训练方式,训练学生的写作。记得曾经听过内地一位名师的课,也提到过改写古代诗歌,他说古代经典诗歌作品的诵读和改写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学生联想和想象的火花一旦点燃了,阅读和写作才能穿越时空,有生命力。对,引导启发,激发学生展开联想、想象进行改写。
那么这首诗歌该引导学生从什么角度入手进行改写呢? 诗歌中有各种色彩,有春日里各具特色的景物,诗人是用白描手法来展现这春日田园图景的,那我们的改写是不是就应该尝试运用想象和联系对各具特色的景物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加以描摹,比如“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诗歌中的这一句立刻让我想到了朱自清《春》里的那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对就用这句作为引导,相信孩子们也定能够通过想象和联想改写出更美的句子来,让秦观笔下的春日田园图再一次用更美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
对,用想象和联想点燃孩子们的创作激情,让诗歌穿越历史,让我们通过改写再次感受它强有力的生命脉搏和那一幅别具特色体现“豪兴”之情的春日田园图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