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雨
韩愈有“天街小雨润如酥”,杜甫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张志和有“斜风细雨不须归”。
春雨,在人们心中似乎一直都是细细密密,酥酥麻麻的,以至于以前读这首词时,竟从未注意到今日的春雨至少是啪嗒啪嗒地往下掉,穿过那翠绿的山林树叶,带着早春的寒气钻入人的颈窝。
*竹杖、芒鞋
芒鞋就是草鞋。苏轼虽做官,却总是一副平民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山雨既来,当然是骑马更舒适。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
农田里春耕的农夫当已回家。路上就苏轼这一行人,苏轼把裤子挽得高高的,一双草鞋早已被泥水浸湿,脚丫子被稀泥糊得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手里拄着一根翠绿的竹杖,走在湖道上,边走边长啸。
*春风
春风总是给我们暖暖的感觉,是万物复苏的兆头,是春姑娘的脚步。不过在这首词里,春风料峭,依然带着丝丝寒意,最后一丝酒意便也留不住了。
*斜照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有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夕阳斜照,在我们的文化中,即使是美的,也总是带着对时间流逝的惋惜。
下雨的日子总叫人感到慵懒,天色也阴暗,可若是雨后天晴,就仿佛多了一日出来,可以供农人做事,供闲人消遣。
不知苏轼当时有没有多出一日光阴的感觉?
春日红叶这首词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莫听穿林打叶声,那雨水穿林打叶的声音有什么好听的呢?不要受到干扰,那我们该将注意力放哪里去呢?
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行往何方呢?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平生是喜是忧,是起是伏?听之任之罢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这料峭春风是将他从醉酒中的燥热吹去还是带给他寒凉?
山头斜照却相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很美,此时的诗人见到它,究竟是爱它的美,还是惋惜它即将消亡呢?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到原来的地方,既看不到风雨也看不到天晴,那看到了什么?
这首词既没有典故,也没有华丽的词藻,通篇都是简单的意象。寥寥几笔,就像国画一样,却勾勒出一幅烟雨徐行图,给我们展示了一位任他风雨天晴,任他人世浮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独立于天地之间,坦然自得的诗人形象。
雨后的豌豆花就像竹子一样:“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正是因为苏轼有这般豁达的胸襟,旷达的情怀,才能在那一生浮沉中有坚守,不至于随波逐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