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学习的易经的第10天,学习第一天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真正让我激动的是第二天,因为为了让我的分享被评为精选,从构思到成文,花了差不多6个小时,最后完成的结果也让我非常满意,这是一种畅快淋漓,如饮甘露的满足感,快感,上一次有这种感觉,大概是16年上九型人格的时候或者在山炮营练习写作的时候,总之很久没有这种快感了。这是我一直期待的感觉。
这种感觉也一直激励着我,一开始只是为了拿精选,后来就想着要写得让自己满意,我对满意的标准是或者是独特的理解视角,或者是不太理解之处的巩固,或者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写到第三天的时候,求新求变的心态,让我压力倍增,身心俱疲。但我还是顶着这种压力,继续下去。
现在分享的模板已经定型,一切也没那么难了。
另一个困惑出来了吗?易经的本意真的如老师所讲的那样?为什么会有这个疑问呢?
我们学的易经,每一个卦都是先确定了一个应用方向,然后再去解读每一爻是怎么讲的,那么解读的时候就开始往这个方向上靠或者说往这个方向上解读,有时候有种牵强附会的感觉。
那么究竟是应用之学依附了易经,还是易经中折射出了这些道理呢?易经本来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的呢?
今天晚上,我心中突然有了一个答案。
学习一个陌生的东西,什么方法是最快的?类比法,用熟悉的东西类比过去更容易理解。所以我们学的易经,是用生活中具体的应用类比过去的。比如,屯卦,我们用创业去类比更容易理解,而实际上,屯卦讲得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种种艰难。
而易经本来的意思还是要立足卦名,卦象,卦辞,爻辞等等来研究。
不得不说,这只是一个入门,还要继续研究下去。
64卦就是64种人生剧本,这剧本首先得研究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