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灵魂式拷问:你要走多少路,才能到达想要的生活?
答案是:无穷无尽的路。
人生永远都是未完成。
在某一个阶段,你在某一个山顶,望着前面更高一截的山,羡慕着说如果能登上那座山,我就知足了。
于是努力,终于有一天登上了,可前面又出现了一座更高的山。
怎么办?继续爬呗!
为什么理想生活门前的路那么短那么长?
因为不满足。
当到达了你心心念念的那座山顶后,你的眼睛里看到的不再是身边一样高的山,而是前面更高更远的山峰。
就好比你年薪10万的时候,想着如果年薪有50万,那可做梦都要笑出声来。等到年薪真的50万了,看着人家年薪100万的,觉得50万不值一提。
人的不满足,是因为比较的量级不一样了。
我们常会以自己的量级去揣测别人。
觉得如果是王思聪就好了,可以不用努力了;如果是马云就好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其实大佬们的焦虑,更高更强更大,因为他们眼里的山更高远。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想要的C位奔波。
王尔德说,人生有两个悲剧,第一是想得到的得不到,第二是想得到的得到了。
我认为,不满足现状,才是人生健康的状态。最起码,要自己看得起自己。我想没有人不想得到更好吧!
但想和做又是两码事,隔着千沟万壑的两端。
想,很容易,是个人都会想住更好的房子、买最好的东西、拥有完美的事业,这都是人类基本欲望诉求啊。
做,又是另当别论了,因为很难。很难,做不到,所以干脆不做了,想想就好了。
高度和难度系数从来都是对等的。如果没有经历攀登的磨砺,站在那个高度又哪来的踏实和底气。
难,是客观存在,也是心理暗示,五五分。
客观无法改变,可心理暗示的五分,却可以改变,这样从开始就赢了一半。剩下的五分,需要一步一步去走。
蜗牛爬数十米大树难吗?真难。可最后做到了。因为埋头行动的力量比在原地心理动员更有用。
我经常精神上是消极的,可行动上却非常积极。这大概就是,以最低的期望,用最强大的行动力,去攻破客观困难。
暂时撬不动,就先啃噬吧。
美国著名的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
“如果你不能飞,那就奔跑;如果不能奔跑,那就行走;如果不能行走,那就爬行;但无论你做什么,都要保持前行的方向。”
愿,2109的你,不满足,不止步,你想要的C位,时间都会给你。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