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第一个孩子,不太会照顾孩子,靠老人照顾孩子,限制了孩子的大运动,我也很后悔。”
“小时候不会爬,拍球,跳绳都不好。”
“注意力不集中!”
每每遇到这样的家长求助,我就知道科普工作者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科普的意义就在于将已有的科研成果普及大众,从而规避因为认知而造成的不该有的严重后果。
中国的父母最聚焦孩子的学习,昨天这个家长还是因为孩子的学业困难而求助(在这之前没有意识到孩子有感统失调)。好在孩子还小,预后还有希望。如果后知后觉,拖到了几乎无法干预的年龄,懊悔一生。
感统失调源自于生产过程和产后的照顾误区,最担心的后果之一就是伤及孩子的注意力。我曾经说过:“真正的学霸霸占课堂!”如果孩子注意力严重不集中,就像一个瘸腿去和健全的人比赛跑步一样,完全不在一个起点上。都吆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倘若有,那就是父母的学习力。懂孩子才能懂教育,从孕前、孕中、生产到养育,处处皆学问。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63144/c00b00975f52e80d.jpg)
最近我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家庭教育第一次上升到国家高度。我一直想奔走推动的是,年轻人领结婚证之前必须有一定学时的家庭教育学时。完全可以由国家层面找顶级专家开发课程,达到一定学时的准新人才能领证。
作为同行,我比较感兴趣李玫瑾和钱志亮的观点,前者是我国著名的犯罪心理学专家,后者是北师大特殊教育领域的专家。二者的共性都是从事物的反面去关照家庭教育。犯罪的反面自然就会思考如何培养一个合法公民。特殊教育则聚焦身心缺陷的孩子,自然就会规避缺陷,思考如何养育一个身心健全的孩子。没有身心健康,没有正常社会化,成人堪忧,何谈成才?如果这二者着眼于规避问题,也就是说首先成人。那么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则聚焦从常人到优秀的过程。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近些年推动积极心理学,目的就在于此。为人父母如果感兴趣,不妨找到他们的著作看看。
同理,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自然聚焦一个生命如何规避心理问题。“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与不幸,关键在于早年的养育。错过童年,就可能错过一生。走出误区,就看到了希望。龙应台说:“父母的有效期十年”。真要如此,时不我待。治已病不如治未病!这也是众多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将目光转向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63144/f02a0a5b836219b5.jpg)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先后出版畅销书《其实你不懂孩子》《学习好其实并不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