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老子释义》作者:郑伯森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时候天下大乱,国与国之间互相征战、兼并,大国称霸,小国自保。
统治者们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纷纷招贤纳才,所以在当时,许多学派和学者都提出“尚贤”的主张。
这原本是为国家之本着想,然而,在尚贤的旗号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开始竞相争权夺位,抢占钱财,带来恶劣的影响。一时间,民心紊乱,盗贼四起,使社会处于动荡、大变动的形势之中。
针对社会上被人们所推崇的“尚贤”这一主张,老子提出不尚贤的观点,同时也批评了由“尚贤”而引起的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
这段话的意思是:不故意崇尚贤能之人,就能使人民不争功名利禄。不珍视不容易得到的财物,就能使人民不沦为盗贼。不故意显现那些容易引起人类欲望的事物,就能使人民的思想不混乱。
因此圣人管理政事的办法是减少人民的顾虑,填饱人们的肚子,弱化人民的志欲,强健人民的筋骨,经常使人民少知寡闻,没有贪欲,并使那些专为君王出谋划策的智士不敢胡乱颁布法令、制定政策以及采取任何违反自然规律的措施。
只做不违反自然规律的事,那么天下也就没有管理不好的事情。
故意标榜和重用贤士,让他们得高得享高官厚禄,才是让人民争功名、争利禄的原因,重财拜金是使人们沦为盗贼的原因,故意显现引起人类欲望的事物,才是让人们思想混乱的原因。如果让人民不知尚贤、不知贵难得之货、不知可欲以及让人们不生贪欲,这样人们就不会因为争名夺利逞欲之需而动坏脑筋,变得滑头狡诈和诡计多端。这就是老子说的,常使民无知无欲,无欲的意思只是不生贪欲。
这跟现在的媒体宣传一样,因为宣传禁毒,很多不知道毒品的人可能就会产生了兴趣,宣传警察破案的高超,可能就教会了犯罪分子许多犯罪和反追踪的方法,而那些动辄豪宅名车的荧屏背景,更是让许多人不顾现实胡乱追逐,或者深陷绝望自哀之中。
其实这恰恰证明了前一篇的论点,万物都有其对立面,愚民岂不是也在惠民?惠民又何尝不是在愚民?所以万事万物万般道理行为,还中庸最好,无论过之还是不及皆会让其副作用变得凸显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