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父亲很认真地发给我一段视频,是北大学生在超级演说家上的片段,专门叮嘱让孩子看看。可气的是,我特意选了两个方便交流的时段跟孩子说,她都拒绝了。正在犹豫怎么给老人回话的时候,孩子主动跟姥爷说自己看了,在百度上搜的演讲稿。
我有点纳闷,也有点生气:看视频和看文字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一定不能按照大人的意见去做呢?认真思考了这两个问题之后,有几个想法跟大家分享。
一,视频和文字都是某种思想的表达方式,就学习而言,没有区别。因此,选择哪种形式更多的可能仅是个人偏好。
这时候我想起来,自己就更喜欢看东西而不是听东西,但自己的孩子更喜欢哪种方式学习呢,其实做妈妈的我并不清楚。因为不清楚,所以,我推荐给她的内容就更随意,不具有针对性。学习途径不同,效果一样,还有什么情绪呢?应该为孩子对自己有足够了解,并且愿意自主选择高兴才是啊!
二,就像小孩子把“我长大了”挂在嘴上一样,青春期孩子想做出跟大人不一样的决定,几乎是惯性,常常并没有经过深入思考。
他都没经过慎重思考,我们却看得严重,要严肃面对,说出个一二三,可能就有点小题大作了。这时候回到初心也许是较好的选项:大人是想让孩子知道某个内容呢,还是想让他按照规定的方式做事呢?
如果是前者,在孩子做出相反举动时应该再想新的办法把内容传递出去,而不是因为意见不同激烈争执,这样反倒容易让他更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冲突上,减少进一步思考的几率。如果是后者,这个动机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喽。哪有普适性的真理,凭什么跨跃几十年的差异让人家如我们所愿呢!
三,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一定有,这一点大人们要有信心。
朝夕相处,悉心陪伴,家人彼此间的影响想没有都不可能。尤其是大人对孩子,他那么小的时候就就仰视着你,怎么可能完全不受我们的影响!实际情况是,小时候也许不太在意,年龄越大越会意识到自己从家庭中的获得。
太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影响力,而是没有珍惜这份力量,或者因为效果不好而挫败沮丧,或者为展示自己而乱用蛮力。作为家长--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我们能做的就是心存珍惜,力争平静地提供信息,并且让信息多元化,孩子们拥有决定权。这样他们向好的天性会自然起作用,自动找到有利的资源,而我们则欣慰地在身后注视着,欣赏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