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
善意总是被别人误解,怎么破?

善意总是被别人误解,怎么破?

作者: 德升 | 来源:发表于2019-03-01 09:05 被阅读52次

    设想一个场景,林志玲姐姐在指导你跳探戈,你笨手笨脚的动作让她很捉急(对,右边那个是你)。

    与林志玲共舞

    在指导过程中,如果志玲不停地循环播放以下这些话:

    1. 你这样不对!

    2. 你怎么回事!

    3. 不能这么干!

    4. 要这样,懂吗?

    5. 听懂了吗?

    这几句话下来,即便配上志玲姐姐的娇滴滴的声音,想必也会让你感觉很不舒服吧?

    那同样的场景,如果换成下面的话,会不会让你感觉很舒服很享受:

    1. 不是这样子哦~

    2. 刚刚发生了什么?

    3. 让我想想看我该怎么配合你~

    4. 你觉得这样会不会好一点?

    5. 我刚刚表达得清楚吗?

    我想这才应该是志玲真正会说的话,为什么林志玲屹立娱乐圈十几年,口碑一直非常好,从来没有人骂她?因为她的修养,她的情商,她的临场反应,她的同理心决定了她不会说出前面那种伤人的话,如果我们也想与别人和谐沟通,不在沟通过程中产生误解和怨愤,可以试着尝试以下几点:

    1. 个人的基本修养

    金庸老爷子的名言“强极则辱,情深不寿,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就是指一个人如果是个谦谦君子,就一定不会随便口吐恶言,一旦建立起自己“温润”的个人形象,别人就不容易对你的行为和言谈进行过多恶意的推测。

    2. 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

    说话做事要“推己及人”,即孔子说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自己不想被他人粗鲁对待,那首先要做到不要粗鲁对待别人,那些打着“口直心快”的幌子肆意伤害别人的,要么是缺乏同理心,要么是自私冷漠。

    3. 用自嘲来缓和气氛

    优秀的人都擅长使用自嘲来减少敌意,化解尴尬。

    以前跟一些老外打交道时,他们因为不确定中方人员是否听懂了他们说的话,在说完一段后一般都要跟一句“Did I make myself clear enough?”

    注意,这句问话的意思是,你即便没有听明白,也不用自责,不怪你自己英语不好或者理解能力有问题,而要怪我自己没有把话讲清楚,这就是自嘲的力量。

    而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次经历是曾经面试过一个交互设计师,他在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时,每讲一句话后面都要加一句“懂吗?”,后面这个人没有被录用,而这一点也是我对他的考量因素之一。

    4. 减少网络即时通讯工具时的误解

    美国社会心理学专家内森·赫菲力克介绍,一项研究让参加者发送一封电子邮件,表达讽刺、幽默、严肃、悲伤这几种情感的一种,然后让收件人猜邮件想表达的意思。结果,在90%的情况下发件人以为收件人能读懂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但实际上只有60%的情况下收件人能够正确猜中。

    赫菲力克认为这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发件人能够精确地了解自己的意思。然而,收件人的处境不一样,得到的信息只有邮件的文字,比发件人知道的要少得多。而且他们缺少非语言信息,例如耸肩、手势、表情等,而这些在日常口头交谈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在网上社区、微博和邮件中是缺失的,因此可能造成误会。例如,你发一条微博可能只是想讽刺一下,但读到的人很可能以为你是认真的。这些误会,可以影响你的工作、友情,甚至公众形象。

    很有可能我们在朋友圈里很随性地发的一句牢骚,在别人眼里就会被无限放大,歪曲解读,最终影响自己和别人的关系。

    郭德纲有个著名的段子说的就是这个现象:于谦发现自己雪茄被抽了,发微博说:“我不说不代表我不知道”,过了一会儿,他媳妇发了一条短信:“对不起……”

    郭德纲于谦

    而就事论事,明确自己评论的目标,或者适量的表情或语气助词,能够极大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请注意,是“适量”,不是让你到处乱用和滥用,那样也是不恰当的。

    5. 线上线下个人设定保持一致

    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活成一幅样子,但在网络上又活成另外一幅样子,这种反差很容易让周围的人产生误解,如你在日常生活中是谦谦君子的模样,但网上却口无遮拦,你以为那是幽默风趣,但在其他人眼里,极有可能会把这种风趣幽默当成讽刺挖苦,误会和怨愤也可能就由此产生了。其实我个人就存在这个问题,并一直在努力改进中。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上这几点,一般就能减少误解,架起人与人之间善意沟通的桥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意总是被别人误解,怎么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jr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