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482619/08555d52439987f8.png)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从PC到移动互联网,已有数不清的玩家在用退场的方式证明这句话的正确性。比如至今依然百度百科里写自己是“中国最大的、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的开心网,你我都明白其早已被时代洪流冲得不知去向。
iPhone 3GS诞生的2009年,被认为是移动互联网的发轫之年。一批基于iOS和Android的客户端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出现。2009年的微博、支付宝、搜狗输入法,2010年的百度、优酷,2011年的微信、QQ、陌陌,都是早期移动互联网产品的代表。这批产品中的大多数都是先有PC端再推出移动端,微博是比较早同时推出PC端和移动端的产品,微信、陌陌以及现在爆红的今日头条,则是完全的移动互联网产品。
文:木木(业界风云汇)
互联网是移动的,但移动互联网并没有“变天”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0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88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去年97.5%提升至98.3%。
此外,Questmobile在《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半年大报告》指出,2018年移动互联网交易规模将达到8.42万亿,占GDP的比例将增长至9.6%。
这些数据都在反映着一个不争的事实:移动互联网规模正继续壮大。那么从0到1,具体都是哪些玩家撑起了今日这片天?
![](https://img.haomeiwen.com/i7482619/90e109e88a16f045.jpg)
业界风云汇截取了艾瑞APP指数7月份总榜单的前40名,从中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应用都是从PC时代转型而来。一个更明显的现象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尽管“城头变幻大王旗”,但BAT、尤其是阿里和腾讯仍占据着主导地位。TOP40的APP中,除了新浪微博、360手机助手、WiFi万能钥匙、讯飞输入法、今日头条、快手、抖音、墨迹天气、网易云音乐和OPPO、华为、vivo三个手机浏览器之外,其他应用要么属于BAT,要么被BAT投资并对BAT有强烈的依赖。在这些尚能独善其身的APP中,也活跃着新浪、网易、360等老牌互联网公司的身影。
移动互联网给许多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只不过是“自我颠覆”还是“被颠覆”的区别。比如在即时通讯领域,QQ在PC时代不可替代的地位被微信取代,实现自我颠覆。在新闻资讯领域,今日头条通过千人千面的算法推荐,从一众资讯类APP中突围革了行业的命。在社交领域,微博、陌陌则从腾讯曾经牢不可破的版图中抢到了地盘。在电商领域,拼多多也抓住了阿里、京东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成了一匹黑马。
转型惊险,成功才知道什么是有惊无险
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是一次彻底的迭代,并不是每家公司都能成功转过这个弯。PC时代曾经的明星公司开心网和人人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就逐渐褪去了光环。甚至移动互联网早期曾经风光无限的街旁,后来也逐渐归于沉寂。反倒是那些在移动大潮前反应比较慢的大公司,在经历了初期的忙乱之后,逐渐回到了正常的轨道。
![](https://img.haomeiwen.com/i7482619/ea6831fca70f9557.jpg)
百度的发展历程直观地体现这一点。在BAT阵营百度曾一度处于领先地位,但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搜索的入口地位弱化,百度也因此走过一些弯路,比如大举进军O2O。直至近两年百度把重心又调整到信息流上,才再次焕发活力。今年第二季度,百度单季营收达到了上市以来最高,百度APP 6月份日活用户达1.48亿,较去年同期增长17%。
“百度此前就像在经历一段漫长的阵痛期”,有业内人士说道,“好在现在已经逐渐走上正轨”。其实大多数企业在面临时代巨变之时,都会遭遇阵痛期,阿里和腾讯也不例外。
阿里向移动互联网进行转型时一心要做社交,但大举投入的来往并没有威胁到微信。在最擅长的电商领域,曾经由淘宝、天猫、聚划算、一淘等一众APP组成的矩阵,并没有给阿里带来明显的业绩提升。直到2014年阿里确定了全力以赴做好手淘的战略,剁手党才得以在手淘这个超级APP中体验到阿里所有的业务。
腾讯也是一样。从2010年腾讯微博上线开始,腾讯和新浪在微博领域一直在较劲,而新浪微博领先8个月上线,吴晓波在《腾讯传》里认为这是“难以追赶的距离”。直到2012年微信上线,腾讯才主动结束了微博大战,重新回到自己擅长的即时通讯和社交领域,才有了如今庞大的体量。
![](https://img.haomeiwen.com/i7482619/600bb26ccee36185.jpg)
新浪微博从PC向移动转型过程,其实也是先抑后扬。2012年底曹国伟提出“移动为先”,将资源向移动端集中。当时微博正面临微信的巨大压力,外界也是一片唱衰之声。在新浪内部,对微博究竟是要强化社交属性还是强化媒体属性也存在争议。好在微博及时确定了社交媒体的定位,又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最早的人口红利。后来在市值从40亿美元飙升到300亿美元的过程中,视频化、垂直化、网红等被认为起到了关键作用的因素,也是社交媒体的差异化定位之功。
转型如涅槃,谁敢说自己永远能搭上“顺风车”
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考验的是企业的战略判断力和关键时刻“all in”的决断力。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而面对时代巨变做出的改变,又都会沉淀成企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反而让其此后的路可以走的更加从容,也向外界证明了企业的成长性。
比如微博,今年以来外界普遍认为短视频应用对微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今年二季度微博月活跃用户继续增长到4.31亿,QuestMobile的数据表明其用户使用时长也在增长,说明微博的基本面并没有受影响。
BAT、新浪、网易、京东等早期互联网公司,都经历过从PC到移动的这场迭代。百度对信息流的回归、腾讯依托微信重新构建帝国、阿里围绕电商业务不断扩张生态、新浪凭借微博在社交领域抢到一席之地、京东“接盘”腾讯电商业务也算另辟蹊径。这个过程其实是企业对自身发展战略的重新审视和厘定,自然不会轻松,因此也不啻为一次涅槃重生。
相比之下,诞生于移动互联网门槛上的新兴公司,虽然较少承受涅槃之痛,但也少了在逆境面前检验企业含金量的机会。无论如何,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转型是企业早晚要过的一道坎。
居安思危,鉴于互联网变化之快,谁又能保证明天移动互联网不会被新的潮流颠覆?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业界风云汇」,文:木木,转载请注明来源并保证文章完整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