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看到这个名字会疑惑,有一个著名的大鼎叫“司母戊鼎”,跟这里即将谈到的“后母戊鼎”是什么关系?答案为:他们是同一件东西的两种命名。而为之更名的是官方,现在的正式叫法只有一个即——后母戊鼎。
为什么要做更名处理?主要是因为在金文中的“后”和“司”是同一个字,从现在的简体中文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两个字仍有许多相像之处,类似于镜像而已。所以当巨鼎的内腹部刻着如下的金文
鼎内部写有“后(司)母戊”三个字如何解释它,也就成了如何命名这件国之重器的关键。
后两个字都好理解,母即母亲、母上,戊则是人名,因为这件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至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一个孝子皇帝祖庚(或者祖甲)专门造来献给自己已经去世的母亲的。那么后(或者司)怎么解释呢?如果这是司,则同于司仪,祭司,为动词意,三个字组成动宾结构,表示祭祀母亲戊,这个鼎的目的也就与之相同。如果将这个词做后字解,就同于皇天后土的后,表示伟大的,庄严的,是一个形容词,三个字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汇。在专业的语言学家眼中,用一个名词性地词汇来命名一件东西,总比用一个动宾短语更合适。
从这件国宝的命名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名号是非常重视的,孔子主张“必也正名乎”,屈原写离骚,也郑重其事地把自己的命名日写在在首几句的关键位置。而现在当我们找出一套自认为更好的解释之后,面对的是已经在教科书里写了几十年的老名字,要改掉他难度固然不小,但也同时体现了知识分子对这种传统思维的重视,应该支持。
关于这个鼎本身,自不必多言,发掘于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国共两党的控制,最终在国民党离开南京的时候因为太重,没能用飞机运走,才让新政府捡了个大便宜,现在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当外国元首来华访问时,如果涉及到对此件国宝的参观,往往都是两国首脑共同前往,从某种程度上说,诸如此类的一些重大宝器,也是政权合法性的一种标志,因为一个合法的政权需要传承,除了一纸文书和人民的拥护,经过了几千年时间来到现在的这些古董们,象征了一个当权政府对过去对历史的承认和继承,有了他们我们也更能有底气地说我们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而且,从未间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