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并无好坏的差别,最好的记忆与最坏的记忆,都因为无法忘记,会一而再,再而三从身体里跑出来。
《少年台湾》,这是一本小说,也是散文,也是诗词,也是小曲,也是情书。它将一批快要消散殆尽在时间深处的台湾记忆又重现在我们眼前,少年集集 、少年水里 、少年南王……那一篇篇少年故事,就如同将蒋勋老师过去的记忆展现在我面前一样,那么清晰,却又那么朦胧,那么哀伤,却又那么温情。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那种情感时常环绕于身边,却又让我无法将其抓住。
背起背包,准备出发对书最原始的印象,来自于每篇开头那被冠上的“少年”二字:少年望安、少年白河、少年野银……为什么蒋勋老师他对少年这么憧憬,这么迷恋,这么固执?当我一呵而就读完全书后,猛然觉得,这应该是因为老师内心最深处就是想要留住记忆里少年的自己,少年的台湾吧。蒋勋老师在书中附录访谈中也说到,喜欢“少年”,可能由于父母基于乡愁都喜欢谈他们自己源远流长的家世,而他全部的记忆来自于台湾这块土地上生长的东西,这些全是这个岛屿所给予的。他们出去冒险,或者向往一个地方,一片新土地,甚至连两脚都没有机会踏到这块土地上,可是他们的尸骨在这里。同样,少年精神散落在这块土地的各个角落,美丽又残酷,却让人不知不觉随时可以踩到几分。时间荏苒,无形之中,岛屿将会改变,它将赋予新的生命,新的可能性。而为了改变后的这一刻,才有了这本书。
在像台北这样繁忙的大都市生存,时间久了,蓦然会有一种消沉,一种迷茫,一种无法继续向前进想要逃离的感觉,老师也一样。十一年时间,蒋勋老师“出走”于台湾的各个偏远角落。走入到别人不认识自己的地方,深入感受当地的人文风情,地理特征,气味温度,记录了他们的故事,书写下自己的青春,寻找到完整的台湾。在这些人与自然共处的时空中,人人安分守己,纯粹美好,与世无争的生活,明明这只是旅途中的短暂停留,受伤的心灵却渐渐地得到了救赎。
对于台湾的记忆,我还停留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西门町、阿里山、日月潭、猫鼻头等旅游胜地。应该说,我差不多认为台湾只有台北、高雄、基隆、垦丁。《少年台湾》,那提到的二十七个台湾地名,我听都没有听说过。很多人跟我一样,熟知的只是台湾的西海岸。虽然我们熟知的地方属于台湾,但更多的,这只是台湾的一小部分。九份、月眉、盐寮……正是这些小地方,粗略的拼凑出另一部分的台湾,让我们第一次见识到了一个完整的却又陌生的台湾的轮廓。
我们真该放下书,亲自去看看那里的土地和那里的人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间的我们多多少少都应出去走走,走出去,去感受不曾感受的力量,去体会不曾体会的感情。
台湾旅行图当书一张一张翻至尾页,我不禁想起自己关于故土那零碎的记忆。我记得,村口常摇拨浪鼓的师傅一定伴随着蜂窝糖,买上一小块就能高兴一整天;我记得,井边洗衣洗菜的妇女们经常有说有笑,有时被孩子缠烦了笑骂着从不起眼的水井中捞出一个西瓜;我还记得,外公家的竹塌有着神奇的魔力,只要爬上去不一会儿,左邻右舍就会聚拢过来,然后就会有一抓一大把的西瓜子;我还记得,洗完澡后想香香凉凉的睡觉就要找上妈妈,她如狂撒胡椒粉一般往我背上拍上痱子粉后我才心满意足。
可是,我更记得,当这座小村子开始改变时,我却有了遗憾与迷茫,不会说村里的方言,没有拍过故居的照片,不曾留意村口那标志性的古树,想来,欣喜改变的同时更多的是难过,那年幼时珍贵的记忆正慢慢变得模糊,隐隐觉得下一秒就会消失殆尽。
当我衰老时,看着岛屿少年走过,依然意气风发。
少年哟,你是否还能想起你那故土的记忆。
文 | 藍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