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简书赠书,这次是蒋勋的《少年台湾》。
我们都是故乡记忆中那个少年-读《少年台湾》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了中学课本里这首《乡愁》。同样是台湾作家,余光中的诗更直白的表达了思念。而蒋勋也用这本书表达了他对台湾的感情。那些年少时走过的路,就像是曾经记忆中那些故乡的颜色,温暖、美好,又遥远、虚无。
蒋勋是台湾的美学大师,文字自然是美的。
我不为什么,写了《少年台湾》,那些长久生活在土地里人的记忆,那些声音、气味、形状、色彩、光影,这么真实,这么具体。我因此相信,也知道,岛屿天长地久,没有人可以使我沮丧或失落。--《少年台湾·自序》
我读到这句的时候已经感受到蒋勋文字的魅力。我开始好奇,那些声音、气味、色彩和光影究竟如何。
台湾是我多年来很想去的地方。入台证早就办好却一直没能成行,眼看就要过期了。虽然我不关心政治,却知道,大陆和台湾的蜜月期已经过去,但我依然向往那片美丽的土地,那些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
作者在扉页上写着:“这本书合起来,就可以背起背包,准备出发了。”我期待一次这样的旅行。
太平洋的风赶着上岸,
只为在卑南山下、槟郎树旁,
听朗澈的歌声,好久没有敬我了你,
这里叫普悠玛,原音的故乡。
--《少年台湾·少年南王》
杀人亡命的少年鞭敖夫。这个故事让我久久无法释怀。善良的少年,杀人的少年,老传教士口中的“汤姆士”。他逃走了,带着作者最深的悲悯。
说这是本散文集恐怕并不确切,这样的故事也讲了很多,关于做缸的老手艺人,关于单身母亲。连作者自己也不愿对作品进行归类,我也就不用操心了。整本书没有强烈的情感,甚至没有特别强烈的冲突,一切都淡淡的,一切都衬托在景色中。
我们都是故乡记忆中那个少年-读《少年台湾》咏唱围坐在广场上的男子,一批一批轮替。从族中最年长的一批逐渐替换成中年、壮年,歌声和篝火持续不断。--《少年台湾·少年野银》
这些文字里,我读到了一种传承。即使只是古老的仪式,这些愉悦的欢唱也将整个岛屿凝聚起来。即使是最荒蛮的村落,也需要这样的凝聚。
蒋勋在附录的采访中说:“ 我想,'少年'是我对'青春形式'的某种迷恋。”这里讲了他少年时见到的台湾,也讲了台湾的少年。
有人说景物描写是最不容易产生共鸣的。可是蒋勋笔下,描述了太多景色,都令人心醉。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会想起小时候旁边公园河里的蝌蚪,门前两个娃娃才能合抱的大树,和小伙伴牵手走过的上学路。那时的我们,也只是少年吧。那时的家乡,是另外的模样吧。
他们修路、等待,修路、等待。路要修到哪里去呢?路要修到天上吗?还是路要修到来世?他们最后一个一个变成了路边的坟墓。--《少年西宝》
书里的文章穿插了很多括号。起先我并没有在意,只是读到这里突然有些不知所措。本以为讲了一个“少年”和富美爱情的故事,却发现它讲到了父辈,讲到了他们的爱情和坚守,讲到了他们的悲哀与幸福。西宝那片番茄田,一直都在。
一个男人等一个女人,等了四十年,一定是伟大的爱情。
《少年台湾》还有很多故事,少年阿政的丰山之旅,芹壁少年阿霖的海盗梦想…那些岛屿的往事,那些家乡的情怀。我们就是那些少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