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读单元主题,确定教学目标
文本的内容既承载着客观信息,又包含着作者的写作目的和编者的选编目的。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按照单元话题编写,每个单元话题下都包含了类型和体裁不同的文本。教师在进行听力文本解读时,首先要具有全局、整体的教材观,认清本课文本在整个单元、整册甚至整套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并明晰知识发展和话题安排的来龙去脉(丁新琴,2014)。
也就是说,教师除了考虑教什么、怎么教,还应思考为何要教这方面的内容、这个课时与前后课时之间的关系、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
2.解读教材图片,把握文本要素
与阅读相比,听力录音中的信息往往一瞬即逝,因此学生在理解的时候会更加困难。教材插图中的人物在对话过程中有丰富的表情和动作,是帮助学生了解事件概况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借助对教材插图的解读,帮助学生减轻听力焦虑,降低听力难度。
3.厘清脉络主线,把握文本内涵
在初步整体感知文本后,教师应顺应故事脉络,引领学生细化文本学习,把零散、易忘的英语对话还原成一个直观化、生活化和逻辑化的意义框架,并进一步把握文本内涵(钟敏,2014)。那么,该如何多层次地进一步解读听力文本,梳理文本主线呢?
首先,对文本类型的认识是重要的前提。文本类型能够宏观地呈现该文本的主要方向,认识文本类型有助于把握文本内容。教师应先确定文本类型,再从文本的特征出发,剖析文本结构,通过教材插图或思维导图等展现文本内容。
除此之外,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对文本中的文化元素具备一定的敏感度。
4.解读对话语言,把握口语交际
听力文本大多具有较强的口语特征,其中往往蕴藏着大量的交际策略,如为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策略等(祝智颖、黄磊,2020)。同时,学生应该在交际情境中,学会理解他人的态度、情感和观点,并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观点(教育部,2022)。
因此,为了更好地探究文本内涵,教师可从参与对话交际的各个角色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基于教材将听和说进行整合教学是有效开展听说教学的重要方式(李威峰,2022)。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关注语调、重音、连读、弱读等听说技能,还可以通过兼顾说话的主角和配角,洞察对话的内涵、意义以及说话人的情感,创设新的口语情境进行模仿和创造,从而达成教学的第三个目标,即解读双方话语,把握真实情况下的口语交际。文本对话语言,模仿其交际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