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汤圆嘞!又香又甜的汤圆--”每当元宵节临近,卖汤圆的叫卖声便开始在县城的大街小巷里,此起彼伏。其间还不时地夹杂着摊贩们浓郁的地方口音,这些南腔北调给欢乐的小年增添了许多的喜庆色彩。每当这个时候,尘封在心中多年的往事,便会重新浮现在我的脑海,让我永远铭记在心,不会忘怀。
那是1986年的腊月, 父亲带着我去北京友谊医院胸外科就诊。起初父亲带着我住在他一个老同学所在的大学里,后来我就住院了,而且这一住就是两个月。
那一年我15岁。在胸外科的住院部里,分了两部分,一个是成人部,一个少儿部。我个子虽然长得很高,但按年龄我还是被分在了少儿部。胸外科的护士有多个,但我唯独对周姨的印象最深。
医院规定每周一下午,有两个小时的探视时间,所以父亲平时就住在那所大学里,等到这天才能过来看我。从没有远离过家门,更不曾远离过父母的我,心中特别的挂念父亲。那时,我的母亲已早一年前病逝。
一碗元宵父亲来时,总忘不了给我带来水果,给我买来读物,记得《红岩》就是我在那个时间读的。两个小时的探视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依依不舍地站在楼梯口,目送着两鬓已染满霜花的父亲下楼,走远。
后来,我无意中发现楼梯口对面的窗户正照的大街,几分钟后父亲必然会从这里经过。我就站在那里等,等父亲从那里经过时,我就可以看见父亲了。
每当我望着父亲的背影,我的心中禁不住地升起一种落蓦、一种感伤来。原本魁梧的父亲,历尽世间沧桑坎坷后,腰身早已不再挺拔,可是父亲却把这世间最厚重最深沉的爱给了我--千里迢迢带宝贝女儿来北京看病。
“16床,你站在这里干什么呢?”一只温暖的大手在我的肩上拍了一下,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分管我们少儿部的周姨。
一碗元宵记忆中的周护士,四十多岁,有个上中学的女儿。她不仅在少儿区打扫卫生,还要给十岁以下的小病友订制每日三餐。我和病友们一起叫她“周姨”。
医院门珍大楼和住院部大楼交错复杂,记得有一次我去做门诊检查,护士交待,下几楼向哪边拐,再拐,再走,最终我也没能找到门诊处,但总算原路返回了。住院部的护士已经着急了,门诊上找不到住院病号,最后,还是周姨一路带我过去的。
转眼间,我在医院里迎来了1987年的元宵节。那天中午,我和病友们一起排着长队,翘首盼望着能够快一些,再快一些地,响起“16床,元宵"的叫号声--那可是我前一天订制的午餐,也是我第一次吃元宵。
当我的耳边终于响起“16床”时,心中猛地一喜,可当“16床,你的元宵被刚来的病友要走了,这两样饭菜,你任选一份吧”话音落地时,我心中不由得就涌动起了无限的懊恼、失望和委屈。我胡乱地吃了两口,往床上一躺,就吧嗒吧嗒地,悄悄抹起了眼泪。
一碗元宵”16床,你的元宵来了,赶快趁热吃了吧!”蓦地,一句熟悉又亲切的话语回荡在我的耳畔,我愣了一下,这时周姨已经把一碗热气腾腾的元宵端在了我的面前。我看着这一碗的元宵,再看向周姨,只见周姨的眼里写满了慈样和挚诚的目光。
后来,我从别的病友那里知道,原来是周姨听说我没吃到元宵后,冒着凛冽的寒风,专门跑到大街上去给我买的。
出院那天,适逢周姨歇班,匆匆一别,我就再也没有见过她。
这一晃,又是三十年过去了。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周姨的音容笑貌,却在我的脑海中愈发地显得清晰、生动起来了!
我记忆中的那碗香甜的元宵哟!
后记:谨以此文感恩感谢周姨,感恩所有来过我生命里恩人、贵人和亲人,感恩所有的遇见!是您们让我倍感生命的绚丽多彩,倍感这个世界的温暖如春!衷心祝愿天下好人一生平安!
一碗元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