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先生在《威尼斯日记》和《闲话先说》里都提了“素读”这样一种读书法。
意指,不带观点的,不带思考的,像“傻白甜”一般得读一遍。
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直到现在,实话实说,读了不超过三百本书。这其中充满豆腐渣工程式阅读,不少走马观花的,不少附庸风雅的,不少不知其所云而硬逼自己啃完的。当然,也有不少真心喜欢的,一读再读,随手把玩。
最近重读阿城先生的短篇,随笔,游记。被这直白恳切的“素读”法一阵棒喝。
仔细想来,自己却是因为固执傲慢忽略了多少好作家,错过了多少好文章。
从前不爱读书,也多是上学时被各位老师假期布置的“必读书目”,刺激得有了生理恐惧。
导致初中之后,一进书店,见到“鲁迅散文”,“文化苦旅”,“朱自清”这类课本的“常在”,本能得绕道而行,敬他三分。
更不谈孔老夫子,孟老夫子的四书五经,以及西方那些个《培根论人生》之类的哲人。
也不愿意读张爱玲,胡兰成,周作人这类政治不正确的。
然而,历史的巴掌一一扇过来,这些被忽略的作家,都成了我的偶像,甚至下意识里会忍不住得模仿他们的文风。
不带任何观点得阅读,会惊讶他们流畅如水的行文,每一个文字都精美细腻,恰到好处,精致。再读各类所谓“高分满分作文”,其浮夸,其煽情,让人总觉得在读一篇“朗诵文”,而不是一篇“随笔”。
再静下心来,读读古文,查查字典。会发觉《论语》其实并不高深,孔子所说的也多是大白话,是个淳朴可爱的老人。
所谓《论语》,也只是孔子带着一帮学生席坐聊天,学生里有有杀猪的,有种地的,有做官的,有做生意的。时常拿各种奇怪的问题来刁难自己的老师,孔子也时常被气得没辙,用些“未知生,焉知死”的话来怼回去。气氛融洽,其乐融融。
与现在的严肃课堂不像,更像老师组织的小组讨论。
想来之前的阅读,不管如何控制,始终迈不了“虚荣‘这一关。总是图速度,图数量。因此错过许多细节,光顾着孙悟空什么时候大闹天宫,错过了菩提老祖临行前给他的教诲;光顾着看宝黛的爱情,错过了贾府众人间关系的微妙。读三国,太专注权谋,而忘了各位英雄的境界与眼界。读《傲慢与偏见》,太专注爱情与男女平等,而错过了体验英式乡村田园的优美风景和淳朴民风。
太过注重故事,会忘记了语言本身就具有一种优美。
最近,心里常有一阵声音,不断提醒,“嘿,别再读那么快了。”
我想,是该好好慢下来,甚至停下来。把所读过的经典,所有感悟的,都从书架抽出再读一遍。
好似和许久不联系的前女友再聊天。(这个比喻好像不太恰当)
意思各位懂了就好。
这一回再读,不再在乎结局,因为早就知道了,而是静静得重走一遍,把错过的桥,错过的阳光,都好好再看一遍。
不再像在酒桌上闷下去的白酒,图一时的豪爽,赚一刻的面子。
而是像喝一杯下午茶,不追求喝多少,不追求立马把它喝完,而是品味幽香,看茶叶在茶汤里绽放,茶色的晶莹。
所谓的生命的短暂,可能只是一种错觉。错在,你浪费了太多生命的宝贵时光。
读你的,笑他们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