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谁都有,深刻的思考才能赋予它意义,阅历和境界才能决定它的高度。文字也好,歌舞也好,影视也好,演讲也好,不过是思想的一种呈现形式。否则,别人的故事叫故事;而你的,只能叫事儿。
——题记
演讲是我所喜爱的,从小到大,参加过无数的中英演讲比赛。现在想来,就是爱文学,爱朗诵,爱表达,好像一切顺其自然就到了演讲。
在很多人的眼中,朗诵、演讲、陈述、辩论都是动嘴的,都是“好口才”嘛。这样的认识也不能说没道理,只是认识阶段的问题。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演讲的认识一直在变化着。(文末有我为演讲画的“知识能力地图”,这样来练习演讲就有了方向,哪个能力不够就刻意训练哪个能力嘛,总要有一点点进步,要不跟咸鱼有啥区别呢?)
小学阶段那叫“讲话”,经常上台发言,站在人前不紧张能把话说利索,就相当不错了。那时候要的就是胆量,加上知识面相对广泛,奇趣轶事给小朋友一讲,没有稿子,随口编嘛,还蛮有听众。从那时开始就有了眼神交流的概念,从前排到后座,和小朋友的眼睛短暂对视,主要是嘴不得空,眼睛提醒一下他,“哎,别说话,你倒是听我说呀。”
中学阶段那叫“背诵”,不拿稿子,凭记忆那是必须的。记性好,文艺青年嘛,参加学校的朗诵比赛,抒情的音乐一放起来,自己沉浸在那样的情绪中,抑扬顿挫,蛮像那么回事。现在想来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演讲的门都没摸到。
大学阶段是顶着演讲之名的升级版“背诵”,英语背诵加上简单的走台,手势,站台(还是喜欢有讲台的,可以隐藏住发抖的双腿,面部想必也是僵硬的吧)。曾参加湖南省大学生英语演讲赛,意识到自己的嗓音不好,出来的声音单薄,飘在空气中,抓不住听众,而那些音质好的同学,哪怕发音不准好像问题都不大,很是愤愤不平,尽管自小体弱,血气不足,多年来还经常想着什么时间去练练发声。好像有点抓住演讲的基本技能了。
工作之后,参加过单位的中文演讲赛,凭着一篇800多字的演讲稿拿了第一,起承转合,n个排比层层递进,达到高潮,利落收尾。那时候觉得演讲就是有意识的按套路写文章,内容好就要紧。接着参加了省直机关的演讲比赛,评委比较专业了,点评中指出我中文发音不准。不是普通话不标准有口音,而是元音不够饱满,中气不足。这让我联想到话剧演员的台词功底,那种气从丹田而来的厚重感。我那样先天不足,后天失训的声线,会直接挑战专业人士的底线,从而综合印象受损。如同听惯了发烧友级别的音响忽然换个大妈广场舞的音箱,那个落差,受不了。又一次让我想去学发声了。
不久之后我又拿下了单位的英语演讲第一,继而通过区域海选,进入全国决赛(我们是中央直属机关)。在外语人才济济的系统里,我一个工科生与一帮专八和长期从事外事工作的同事同台竞技,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使出了洪荒之力。评委来自国内一线外语高校、外交学院、中央电台之类,中外专家都有。印象比较深的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吴青教授。现场提问环节是一个老外发问的,针对我所引用的沙士比亚的名言“人生就像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至於要表演甚么角色,自己去决定”,然而我仅仅是引用来代入我的话题,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就把我问住了。那一次,我开始意识到,演讲是在考验一个人的思维深度,当年看了很多世界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的讲稿,深以为然。我连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写都没整明白,如何向观众传达我的“理念”?
林肯 约翰.肯尼迪 丘吉尔 马丁.路德.金一直喜欢看演讲,激情性演讲比如美国总统林肯的林肯葛底斯堡演讲“…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比如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就职演讲…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比如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战争动员演讲“…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 ”又比如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说《I have a dream》 这些名句大家都耳熟能详,任何时候听起都那么振奋人心,充满了力量。
Jeff Bezos 斯皮尔伯格叙事性演讲比如流传很广的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稿《stay foolish,stay hungry》(虚怀若谷,求知若渴),讲了三个故事,关于人生的点滴如何串起来,关于爱和失去,关于死亡。亚马逊创始人Jeff Bezos在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We are What We Choose》(选择比天赋更重要)开篇就是“当我还是个小孩子……”,。还有用一系列的选择的问题结束,给听众留下了深深的思索。又比如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Failure is an option, but fear is not》(失败是种选择但惧怕不是),细诉了他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有感而发,有很强的代入感。演讲者自己有故事,有思考,有哲学的深度,堪称经典。
Benjamin Zender上面这些你不用看视频,听音频,光凭阅读都能感受到激情或深情。但有些授课型的演讲,和观众有互动的,就必须视频放送,体会场景感。TED的演讲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指挥家Benjamin Zender的《看大师让你爱上古典音乐》,被推荐给我的讲师同学誉为完美演讲。真的,妙趣横生啊,幽默中传达出演讲者对音乐的热爱,并且成功地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观众,以及在屏幕前面的我们,展现出一位音乐家的睿智。强烈推荐每个人都去看看,万一你从此就爱上演讲了呢?万一你从此爱上古典音乐了呢?从这个意义上说,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每天都在做演讲,演讲水平高低多少就代表了老师的传授能力。
乔布斯 额滴神从乔布斯开始,产品发布会成了一类新型演讲。中国的代表就是锤子科技的老罗,标配是老男人+大屏幕PPT,(其实他俩都用keynotes作的幻灯片),男人都是黑衫一件,贼酷,PPT效果一流,引人注目,要点,逻辑,幽默、煽情元素一应俱全。相比之下,演讲者的声线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听众要的是内容,要的是内心的共鸣,要的是灵魂的震颤。原来灯红酒绿美女如云的发布会变成一个人的独角戏,讲故事,讲情怀,讲产品的人性;原来发布会是花钱请人来凑个场子,现在是粉丝提前买票蜂拥而至,大有明星演唱会的风范,而且此风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席卷华夏。
真正好的演讲已经超越了技术层面,或者说技巧已经内化,口音、声线什么的貌似没那么重要了。好的演讲拼的是内容,是思想,是哲学的深度,大道至简,越是最基本的问题越能叩问人性,越有感染力和影响。很多人上台就讲,张口就来,没有怯场,没有卡顿,凭什么啊,这背后一定是长期的练习,刻意的琢磨。
我还是想好好练习演讲,实在不行,培养祖国的下一代也用得上吧。演讲的能力地图我初步这样想:
演讲技能地图戚泽明老师给出了演讲清单,作为准备一场特定演讲的任务单,注意!这是建立在基础演讲能力之上的特定输入任务。不是从零开始学演讲哦。
你的人生经历有了足够的“点”,足够的思考把这些“点”联系在一起,足够多的结构化思维方式,让这些点以某种符合演讲主题的逻辑方式组合在一起。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合情合理地把自己不熟悉的主题绕到自己擅长的话题上来,就是戚老师所说的“自己的解释体系”。托福雅思的口语作文考试模板就是那么一个“解释体系”(套路),健康、环保、团队合作什么的,说的就是那么回事。用得人多了,就泛滥成套路了。
总结一下:要成长为一个好的演讲者,必须在技能地图的指引下,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内省、观察,积累知识和阅历。思考,在思考,深化,升华,内化,锻炼结构化思维能力,把新的经历和素材不断融汇到原有的知识和思想体系中,切实提升自己的内力。面对特定的主题和人群实现具有自己风格、特色和高度的结构化输出。你的内功越高,套路就越不容易被识破——“此时无招胜有招”。
呵呵,前一阵听了周士渊教授讲习惯的养成,他讲自己的故事,讲了十几年,讲成某年中国十大金口才之首了。大家有兴趣去找找来看看,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也许就是演讲的最高境界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