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文心》买回来好久,之前听说过刘思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古代的文学理论著作,这本叶圣陶和夏丏尊合著的《文心》和《文心雕龙》没有关联,但同样享有盛誉。
刚买回来时随便翻了几页,感觉很小儿科,搁置很久,后来出于好奇决定再翻翻看,然后发现这真的是本好书。这本《文心》当年是专为中学生而写(这也是我刚开始觉得小儿科的原因),用故事的体裁来写关于国文的所有知识,深入浅出,丰富实用,而且读起来很有趣,让我受益匪浅。
《文心》有如下几点非常棒,值得反复看。
一、讲授语言读写的基本知识
学习新东西打好基础很重要,刚入门的时候如果让错误的观念先入为主,以后很难纠正。《文心》通过故事的方式讲授了很多语言读写知识,每个章节就是一个知识点,对于处在打基础阶段的学生来说,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对于毕业许久,但想精进读写能力的社会人来说,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书里面提及的语言读写知识以及推荐的经典著作,即便放到现在,很多非汉语言文学科班出身的本科生都未必知晓。
关于读书和写作的关系,通过枚叔的书信告诉我们,
“读书的目的,重在收得其内容意趣,否则只是文字的游戏而已。”
“作文的材料,到处都是,并非尽在书中,专从书上去学文字,即使学得好,也只是些陈言老套,有什么用处呢?”
关于品评诗歌,书里是这么说的,
“诗的之所以为诗,全在有浓厚紧张的情感,次之是谐协的韵律,并不在乎词藻的修饰。这几首(工厂诗)是译诗……但就情感说,仍不失为很好的作品。他们对于工厂的爱悦和陶渊明对于田园的爱悦,并没有不同的地方。”
这本书虽然写于30年代,但是书中的很多观点,放到现在依然实用。譬如,关于作文的观点,书里面提到,
“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作文就如同吃饭、说话、工作一样,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
我深以为然,写作能力是个人必备的技能,对现代人来说更是如此。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具体的工作,基本的写作能力不可或缺。即便你是码农,至少还需要写工作小结,作工作报告吧。日常生活中,发个朋友圈,发个微博,也都需要基本的写作能力。看过很多大学毕业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词句都不通顺,有些甚至搞不清句子成分。
关于练字,书里面说到,
“从前人写字是一种暇闲的消遣,而现在的人写字却就是实际生活的一部分。现在人写字,该有四项标准,就是迅速、准确、匀整和合式这四项。”
迅速、准确不难理解,合式就是符合通行的格式。匀整包含两方面:每个字本身笔画的匀整,以及全幅的字通体款式的匀整。全幅字的匀整意即,笔画间的空隙要匀称,须使多笔画的字不嫌其局促,少笔画的字也不嫌其宽松。“字要笔画和空隙都匀称才会稳当。”
这篇《现代的习字》让我特别有感触,为什么?关于通篇的匀整这点,我是多年以后才悟到的。小学时候老师让我们临摹庞中华的钢笔字,当时只觉得他的字肥大,而我认为自己的字娟秀,所以每次练字都自顾自地写,现在我写的字仍旧中规中矩,娟秀工整,说不上好,也不说上不好,但缺乏整体美感。
我们写的字是长篇累牍的,字的左右间怎样联系,上下行之间如何呼应,这些都是有讲究的,悟到了多加练习,你的字不会差。如果还在启蒙阶段,就明白如何欣赏书法,如何练字,并认真执行,想必现在不会因为字不好看而苦恼。
二、教授好而实用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读写知识的时候,培养好的学习方法也很重要。《文心》在介绍国文知识的同时,也会告诉读者不少好的学习方法,这需要读者看书的时候多多留心。
例如,在讲到读书的时候,说到读史书,如果国文课里面有选到《史记》中的一篇列传,那么最好将原书略加翻阅,明白原书的体裁和大概内容,这是学习概括知识的一种方法。
其实,我们在学习语文课的时候,老师也会简单介绍节选文章的书和背景知识,但能够去翻原书的人还是少数。其实这个方法可以延伸下,用来寻找自己的读书地图。经常会看到有人求推荐书单,实话说,阅读是很个人化的体验,有时候别人喜欢的书未必适合你。其实,你完全可以给自己列书单。
我是这么做的,在读到一本喜欢的书的时候,会去找作者其他的作品,或者和作者风格类似的其他作者的作品,书里面提及的书籍,都会记录下来找机会看。然后在看其他作品的时候,可以继续用这个方法,看电影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套路。如此由一个点,可以挖掘出一个宝藏。何愁会闹书荒、剧荒?
《文心》里面的学生都很爱学习,有许多学习方法值得借鉴。譬如,乐华想到好的句子,会写在随身携带的手册里面。这其实是抓住灵感、积累素材的好办法。
现在智能手机普及,大家有好的想法,可以随时记录在备忘录或者其他笔记APP里面。如果从小能够养成这样的习惯,会让自己受益匪浅。
现在自媒体方兴未艾,作为自媒体人,如果这样积累素材和灵感,何愁没有选题?即便不是新媒体从业人员,随时记录自己的灵感火花,对于丰富提升自己也有好处。
除此外,书里面还会将各个学科和国文课联系起来,融汇贯通。譬如:
用文章主旨和材料的关系,来解析数学题目;
用文学中的渲染衬托来解读绘画中背景的作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红楼梦》写黛玉的死时,也兼写潇湘馆的竹声和空中的雨声);
用文章结构来解析绘画中的构图法(用“月上柳梢头”,“接天莲叶无穷碧”等诗词来解释远近法);
用国文语法来教授英文的语法结构,类比中英文语法结构和习惯,来让学生感悟英语的魅力。
这些视角即便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时,而且新奇独特。它对于中学生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能够教他们触类旁通,把所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还教会他们抓住事物的本质。
如何鉴赏诗词,如何作读书笔记,在书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方法。这些好用的读写方法像珍珠般散落在书中各处,有心人可以把它们串起来。
三、培养文学素养,熏陶性情和心灵
《文心》对于培养文学素养,熏陶性情和心灵都有指导意义。说到文学素养,《文心》里面认为没有选择地多读书,不仅无益,否则还可能有害。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对于刚处在启蒙期,需要引导的人来说,选书不慎,确实会导致走偏。书里面开出的书单,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其次,书里面还提倡培养敏感、善于感悟的心。书中的乐华和大文非常热爱学习,而且善于从生活小事中感悟,发现读书写作的秘密。譬如:
在《印象》的章节中,乐华和大文通在游山玩水中,体会记叙和描写的区别;
看到河流沿着山脚转着弯往下流的景色,感悟到柳宗元观察的精密(《小石潭记》中的描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他们在枚叔的引导下,从文字中感受“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
书里面提到的触发,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关于触发,书里面是这么说的,
“读书贵有断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
觉到与自已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行印证,是触发;
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倒子,是触发。
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触发贵是自己的新的才好,用月的圆缺来比喻人事的盏裴,用逝水来比喻年华难再,用夕阳来比喻老年,诸如此类的话在最初说出来的人原是一种好触发,说来很有新味,我们如果袭用,就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不说什么了。”
这里提到的触发,其实可以理解为感悟、灵感。书里面的人受益于枚叔的提点,有许多新的触发。
乐华听公鸡打鸣,天开始破晓,联想到革命者;由衣服的领子和袖子难以清洗,联想到领袖的职责重大。他还经常将自己悟到的东西,随时写在小纸条上。关于他的触发,书里面这么介绍的,
“他从蝉声悟到抑扬的韵律,从日影悟到要的对照,从雷阵雨感到暴力的难以持久,从雨后的清凉悟革命的功用,从盆裁的裁剪悟到文字繁简的布置,从影戏的场面悟到叙事文的结构,从照片悟到记事文的法式。”
王先生由和尚诵经悟到读书也应该有高低缓急,杜振宇同学从穿衣服要分场合,悟到作文时候语汇要丰富多样,符合语境。类似的触发在书中还有很多。
这种感悟能力让我惊叹,真的是灵心善感。学会观察和思考,能够大大提升自己的感悟力,对于熏陶心灵、塑造性格都有好处。如果从小就培养这样的习惯,对于完善人格、健全心灵都大有裨益。现在的人就缺乏这样静心感受生活,从生活中学习的能力。
四、用词精炼传神,语言优美有意境
《文心》写于30年代,有些词语的表达和今天不同,但毫不影响今天的阅读。叶圣陶和夏丏尊都是语言大师,用语极其简练和生动,能让读者心领神会。摘录其中的部分,大家可以感受下。
“黄昏渐渐侵入室内”,“絮说家常”,“王先生正满身浴着殷红的夕阳”,“圆撮着嘴唇呼出了烟缕”,“朗诵声和嬉笑声错落可闻”这几句里面的动词都非常传神。
“炫目的阳光,聒耳的蝉声,愈使乐华感到长日如年,倦怠难耐。”“四望景物,只觉怅然,“草长花繁非我春”,“正午就有雪意的天空,到傍晚果然飞起雪来。玻璃窗上已粘缀着许多飘来的雪花。”这几句用语古典,非常有意境。
写周枚叔失业,“失业像伤风病一样,一会儿就碰到了;什么时候才得同它分手,却难以预料。”枚叔“知道自己直同海滩旁的小草一样,经浪潮的冲激,便会被送到不知什么地方去的”。这里的譬如非常形象生动。
“乐华、大文平时难得离开市集。现在依傍着活泼的发亮的河流,面对这一抹浓绿一抹嫩绿涂饰着的山容,路旁的柳枝拂着他们的头顶和肩背,各色的花把田野装成一副娇媚的笑脸……”这里的描写清新明媚,引人入胜。
这样的句子散落在书中的各个角落,在不经意间让你感受到语言大师的魅力。
想学会写作,就要潜心体会这些语言的妙处。我一直认为,会品评、会阅读的人,才更容易学会写作。蒋方舟在作《中国成语大会》评委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网络语言大行其道,反而让现在人的表达能力变得贫乏,大家不会描述自己的感受,而是简单借用网络用语。
所以,个人认为在网络语满天飞的现代社会,能够沉下心来看书,尤其是经典的好书,会让人受益良多。
综上,《文心》真的是本很不错的经典著作,值得反复阅读和体会。相信你也能从中受益不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