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书评人物
朱湘&刘霓君:与落花一同飘去,无人知道的地方 - 草稿

朱湘&刘霓君:与落花一同飘去,无人知道的地方 - 草稿

作者: 郡歆 | 来源:发表于2020-08-08 19:50 被阅读0次

    在民国那个纷乱动荡,人才辈出的年代里有这样一位诗人,鲁迅称他为中国的“济慈”;罗念生说“英国的济慈是不死的,中国的济慈也是不死的。”

    朱湘这个名字相对于鲁迅、朱自清、徐志摩实在陌生,甚至很多人以前从未曾见过。

    然而,他的《海外寄霓君》却是与鲁迅的《两地书》、徐志摩的《爱眉小札》、沈从文的《湘行书简》齐名,是民国四大情书之一。

    可惜的是,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却于29岁投江自杀。他的这些温柔软语,如今读来倍感辛酸。

    凡是读过他诗的人,无不为他那惊人的才气所倾倒。也更加让人觉得他这短暂的一生,甚是惋惜。

    他出身官宦之家,父亲官至二品,母亲是晚清名臣张之洞弟弟的女儿。可惜的是,父母早亡,家道中落,由长兄带大。

    在1920年,年仅16岁的朱湘便考入清华大学,18岁即在《晨报》《小说月报》等知名刊物上发表作品,是“清华四子”之一。然而,可惜的是他偏执孤傲,因多次抵制清华大学早点名制度,被开除。

    他的妻子曾因是指腹为婚,受到他的冷遇。刘霓君与他的婚约是在朱湘还未出生时,父亲与朋友指腹为婚定下来的。而朱湘是接受了新思想熏陶的人,更是见识过广阔天地的人,对包办的婚姻更是感到深恶痛绝。

    所以当大哥带着刘霓君来探望他时,他的态度十分冷淡,而相比较刘霓君却是满脸的欢喜,大胆的望着故乡热切地谈论他的诗作。

    朱湘并没有因刘霓君的热情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他愤而离开,留下茫然无措的刘霓君。她为了这桩婚事一路从湖南赶到北京,没想到竟是这样的结果,更没想到朱湘的态度竟是如此的厌恶。

    后来,朱湘在离开清华大学之后,来到上海谋生。而刘霓君也因为兄长独霸了家产,在父亲离世后不得不来上海找工作。

    命运再次将两个人牵扯到一起,当他们有了更多的交集之后,逐渐走进了彼此的生活,两个人擦出了恋爱的火花。

    不久之后两个人正式结为夫妻,婚后的日子过得也算是安稳幸福。而朱湘也进入了诗歌创作的高峰期,成为新月派诗人的代表,共出了自己的第2本诗集《草莽急》,一时轰动了整个文坛。

    1927年,朱湘赴美留学,在这期间他给刘霓君写了上百封书信,信中点点滴滴皆是夫妻之间的喃喃私语和绵绵情意。然而在美国留学的三年后,因生活结局而不得不结束未完成的学业,提早返回了国内。

    回国之后,朱湘在安徽大学担任英国文学系主任,然而他生性孤傲的性格仍然没有改掉,致使在离开了安徽大学之后,只能靠着微薄的稿费勉强支撑生活。

    “贫贱夫妻百事哀”。由于长期的困苦和营养不良,朱湘的第3个孩子出生后不久便夭折了。

    朱湘即使后来辗转各地,但是由于孤傲的性情,也一直让他四处碰壁,更不要谈找到工作的事情了,甚至后来就连诗稿发表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而两个人之间的争执也越来越频繁,两个人的关系彻底降到了冰点。就像他的清华同学梁实秋曾说过:“朱先生的脾气是不是太孤高了一点,太怪癖了一点,所以和社会不能调谐”

    朱相只适合做一个文人,或许他是一个时代的孤儿,在他的内心与血液中,他活得非常纯粹,和自我更多的沉浸在自己诗意的世界中肆意流淌。

    然,生活与现实却将他触碰,甚至把他撞得头破血流,尊严扫地。如此孤傲的诗人又怎么不会绝望?当他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时,唯有去一个真正懂他,他也懂得世界。

    终于,在1933年12月5日,他没能挨到春水泛滥,揣着海涅的诗集,纵身跃入冰冷蹈蹈的江水——“与落花一同漂去,无人知道的地方。

    而在朱湘离去之后,刘霓君也剪去三千烦恼青丝,遁入空门。最终,他与刘霓君的传奇爱情终究没能抵得过现实的烟火。

    当后世的人们再次翻阅两个人之间的往来书信时,曾经字字真情的流露还是让人不禁扼腕和感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湘&刘霓君:与落花一同飘去,无人知道的地方 - 草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yk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