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参加督导,检查台账资料,我略翻一翻,只要有造假,几乎都能一眼看穿。
有时,我会毫不客气地指出来,有时,我也会看破不说破。
在这个上上下下忙着“做资料”应对检查的大环境里,谁都不容易,得饶人处且饶人。
为什么我对于台账资料造假,能一眼看穿呢?无非是,我自己也曾经是造假材料应付检查的高手。
下面,我就给不得不造假做材料的同志们,提几点建议。
做课表。有些学校,实际的课时分配与国家规定的课时安排,不相符。遇到检查时咋办?用“阴阳课表”:检查人员到之前,教室里贴一张假课表。请务必注意:1.不要用崭新光亮的纸打印,更不要直接贴在原来的旧课表上;2.黑板最左侧一排,当天上课的科目,要跟假课表安排对应;3.学生文具盒里的课表要及时更换,与假课表保持一致。
做教研活动记录。如果补一个学期的教研活动,请注意每次教研活动记录,都要用颜色深浅不同的水笔。书写不能太规范,故意潦草一些,才有记录的“现场感”。在程序记录中,要尽可能突出“发言摘要”。尤其要注意的是,教研活动记录中,如果要造“研课”记录,必须与老师们个人的听课本上“呼应吻合”。
做集体备课记录。集体备课么,顾名思义,是要集体讨论一节课怎么上。主备人说课环节,一定要跟这个主备人的备课笔记上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相吻合。当然了,组内议课的摘要,也要努力避免“套话和空话”。诸如“要让学生动起来”,“文本还可以读得更细一些”,“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看就是假备课。
做备课笔记。有些学校规定工作几年以内的老师必须手写教案。这个规定看起来很完美,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有些老师教了几十年的书,只不过把第一年的教书经验重复了几十回,有的老师虽然只教了五年,但每一年都在突破和提升,你说,谁更应该被提防、被要求手写教案?有些学校规定用电子教案,但必须有二次备课的痕迹。这个做法不错,但请注意了:电子教案里要抹去网上直接下载的水印或者网站地址,还要对格式进行统一。一本打印出来的学期教案,居然是五花八门的排版设计,形形色色的版式布局,这不是明摆着造假么?哦,还有一点差点忘了,还是手写教案,如果是补出来的教案,要注意尽量不要“一气呵成”地补,那样看上去也是“失真”的。
交学生作业本。为了“减负”,有些学校只提供学生的一种作业本(教辅书)备查,鬼才相信他们只布置这一点作业呢。我到教室里去,翻翻学生的桌肚里;到老师办公室去,看看把老师“埋起来”作业本,就晓得他们究竟有多少作业。有一次,我在一个学生的桌肚里发现了好几张讲义纸,密密麻麻印着《水浒》的人物形象分析,有几十个。事后,我跟校长说,你们要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不要用背讲义的方式代替读原著。校长也是语文老师,自然不肯承认,我就把那几张讲义的截图当场给他看,他就尴尬地笑了起来。
至于那些“创卫”的材料啊,“新优质学校”的材料啊,“教育高位均衡”的材料啊,“书香校园”的材料啊,“义务教育综合督导评估”的材料啊,“学校内涵发展”的材料啊,“特色学校建设”的材料啊……网上去一搜,遍地都是。(这些材料其实大多数都是大路货,文字垃圾。交上去也没人真正认真去看的,大家都是明白人。)
但造这些材料的时候,你一定要注意,材料格式务必修改一致,时间节点也要吻合,尤其要注意的是,别人家的经验总结里,有很多是单位简称,你必须找出来,一一改掉。比如你复制粘贴梁丰高级中学的材料,他们会说“我梁中”,你就得把这份材料里所有的“我梁中”全找出来,如你是市一中的,就都改为“我一中”。
每次参与一些检查工作,看到人家会议室里一个个资料盒,一叠叠台账资料,我就很心疼那些树。
我们国家,一年得砍多少树,打多少纸浆,才能满足各级各类的检查呢?
爱护树木,人人有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