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上映好多天了,心里一直有想着要不要去看,毕竟最近这部片子大家讨论得比较多,听到了很多声音。而关于“慰安妇”这种历史伤痛题材,我自己本能似的觉得其本身是有意义的,于是决定去看了。
看之前看了几篇相关的文章,看完之后又看了几篇相关的文章。为什么会拍这部片子,用了多长时间拍摄,遇到什么困难,钱哪来的,导演郭柯拍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对这部片子和观众有什么想法和期待,以及之前还有一部叫《三十二》的等等这些都是我在其他文章中得知的,此处就没有必要多说什么了。
很惭愧,我是做好了在影院泪流满面的准备去的,但事实并没有,我只是在几个瞬间落泪了而已,但我并不失望,反而觉得很欣慰。
整部片子只是很平静很真实的记录,不做任何雕饰。显然这部片子不是用来取悦任何人的,也不是用来引领舆论情绪的,它只是告诉你有这样一段真实的历史。如果一定要说它想表达什么的话,也只是一些后辈想要为这些受害者讨个公道以及做些善事吧,若往大了说,也许还有完成历史的使命吧。
01.
七十多年的岁月已过,这些老人再谈论起这些伤痛时,面对着镜头,泪水还是止不住往下流,也坦言“不说了,不说了,说了不舒服”。有些伤痛岁月无法抚平,而她们的伤痛我觉得不能用“可想而知”,而是“无法想象”!
大学时候,一个心理老师告诉我痛苦是无法比较的。那时我才明白把自己的痛苦和别人做对比或者拿别人的痛苦做对比是一件多么幼稚和愚蠢的事。你不是他,你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所以你永远无法感同身受,“感同身受”只有有共同经历的人才有资格说。所以我无法想象也无法衡量她们经历的伤害有多么深,多么重。
于是我也真的难以想象当年那些日本侵略者怎么可以那么恶毒!怎么可以那么残忍!生而为人,何以至此!这是我站在一个人的角度上无法理解人何以如此对人!
02.
当一个受害者被冠以“受害者”之名,或许“痛苦、压抑、凄惨、愤怒……”会是我们大脑自动链接到的词汇,所以我们深深的同情,也以为他们此生不会幸福了,没有开心的事了,不会有笑脸了。
但生活总还是有希望的,也许这就是苦难的人仍可以活下来的原因吧。所以你可以在片子里面看到老人的笑脸,也才听得到老人这样说:“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这其中有人的坚强和乐观,有幸运,还有一样那便是上苍的悲悯——这生活啊,它总是会有希望的,总是会有一些可以带给你欢乐的人事物的。
我去看《二十二》了看到一篇文章写到看完《二十二》读懂了《活着》。是啊,活着就是因为活着啊,活着才能感知,而生活不全是只是痛苦,就像片中的老人即使只是喂喂邻居家的小猫,也能感受到快乐。
我去看《二十二》了03.
有些文章写到不明白为什么要拍这部片子,去打扰这些老人,去唤起她们伤痛的回忆,甚至因此让别人知道了而去指指点点老人和老人的家人,让她们受到二次伤害。而且片子中老人也说之前也有记者来问,但都不愿意说真话。还有一位介入老人生活三十年的老先生说后悔介入了。
不可否认,揭伤疤的行为一定会带来伤痛。但我内心有个声音告诉我这些受到伤害的老人一定不是真的不想说,她们只是难以开口,也没有合适的诉说对象,加之就像老人说的这么大年纪了说了也没什么用。我相信要是可以诉说的话,她们是想说的。这道理就如同没有哪家的小孩受到委屈不跑回家跟父母或者跑去跟别人说!
而那位老先生说的后悔介入老人的生活,我也是相信的。三十年奔波,事情没进展反倒给老人带来一些困扰,怎能不后悔?但这是因结果而后悔而不是因事情本身,我相信如果重新来一次的话,他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而我也支持这样的选择,除非这些老人们拒绝。
之所以有“慰安妇研究中心”,有志愿者和退休老师等志愿提供帮助,有郭柯导游坚持拍这部片子,就是因为历史需要给这些老人一个诉说的机会,当然说不说的权利在于她们,但伤痛需要被记录,这是历史的责任和使命。
我只是很懊恼为什么总有些人要强加伤痛于受害者身上,就像老人的丈夫说的“你是被抓过去的,又不是你自己愿意去的”,为何这些受害者回来后还要被家人或者村里面的人指指点点?这些受害者本身承受的伤痛和压力已经够重了,奈何还要面对其他旁观者带来的伤痛和压力。受害者受伤后很多都过不了自己那关,如果再要承受这些多余的压力,真的很多会因为难以承受而选择自杀。事实也是如此。
我只想说如若有精力说三道四,不如多讨伐一下真正的罪魁祸首,以免哪天自己时运不济也成了受害者。真的希望这种说三道四的旁观者可以越来越少,有意也好,无意也罢,但求多些善心,多些温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