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分出现在昆德拉小说《慢》的第三小节,这一节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
本篇文章分三部分:
1.情境介绍
2.摘抄原文
3.读后感
1.情境:
在本小节里,昆德拉提到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和一部为享乐而最后导致人物死亡的小说《危险的关系》。
昆德拉认为,伊壁鸠鲁提倡的享乐看似简单,却与人类天性格格不入,因而或许仅仅是乌托邦。
2. 摘抄(文中的我是昆德拉本人,他在小说里会以他本人的面目出现)
日常语汇中,享乐主义指追求享乐生活。
伊壁鸠鲁是第一位研究乐趣的大理论家,他抱着一种极端的怀疑态度理解了什么是幸福生活: “不痛苦就是快乐,懂得排除痛苦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由手享乐带来的不幸往往多于幸福,世人要享受那种有节制又平凡的乐趣。”“人被抛入悲惨世界,看到惟一明白可靠的价值是乐趣,虽然乐趣有可能非常微不足道,而且还总是本人能够体验到的乐趣,如喝一口清水,看一眼天空(面对仁慈上帝的窗户)……”
乐趣不论平凡还是不平凡,只属于感觉到的人,所以哲学家名正言顺地指责享乐主义的私有性。
可是以我看来,享乐主义的致命弱点不是私有性,而是具有极端的乌托邦特征(哦,但愿是我错了!): 我确实怀疑享乐主义理想能不能实现; 我担心的是他(伊壁鸠鲁)向我们嘱咐的生活与人类天性是格格不入的。
十八世纪通过其艺术使乐趣摆脱了道德禁忌的浓雾,培养了一种所谓自由放荡的风气,各种画家和作家对此都有所表现。
我认为肖代洛·德•拉克洛的《危险的关系》可算作是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书中人物不做别的,就是寻欢作乐。可是读者渐渐明白,使他们心动的不是欢乐,而是征服,不是欢乐的欲望,而是胜利的欲望主宰全过程。起初看来像是一场欢乐淫荡的游戏,不可察觉地、不可避免地转化为一场生死搏斗。
但是搏斗跟享乐主义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伊壁鸠鲁写道: “智者从不进行任何与搏斗有关的行动。”
读后感(以下为我个人观点)
昆德拉也是一位看透人性的作家。
在这里,我想,他想表明人类天性对最基本的享乐压根不会满足,他们会追求过度甚至极致的享乐,而这种享乐最终便会演化成灾难,甚至死亡。
比如他提到的小说《危险的关系》,人物的结局:一个因和情敌决斗而死,另一个因受人指责而结束生命。
从这种角度来说,伊壁鸠鲁所提倡的喝一口清水的快乐,确实是与人类天性格格不入的。
由此想到了T山打人事件。原本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享受,大家工作一天,乏了累了,共度一个美好的夜晚,出去喝酒聊天。想想就是很惬意的开心事。
可是人类的天性却使得他们不能满足于这些,他们偏偏要追求更肆意、更无节制的快乐享受,最后演变成了违法和流血事件,轰动了整个社会。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假如他们还有机会悔悟自己,会从此只满足于喝一口清水的快乐生活吗?
扪心自问,我们会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25054885/0c84bfc2993ba94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