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切体验无法被替代

一切体验无法被替代

作者: 猫歪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21-12-07 15:51 被阅读0次

    “我喜欢棒球。而且喜欢亲自去棒球场,观看眼前展开的现场比赛。我会戴着棒球帽,带上棒球手套,预备着若是坐内野区就接界外球,若是外野区就接全垒打球。我不太喜欢看电视转播棒球赛。看电视转播比赛的话,总觉得好像错失了什么最重要的东西……总之不管怎样,透过电视荧幕看棒球,会失去真正令人亢奋的东西。我是这么感觉的。”

    ——村上春树《第一人称单数》“养乐多燕子诗集”

    今天我们继续来聊“体验”——

    「一切体验无法被替代」

    ♠️

    近十年来,我一直是以看电子书为主,纸质书为辅。2021年年初,我又重新购买纸质书,陆续买了几十本。书籍拿在手上,抚摸着书脊与封面,闻着纸张的香味。那种既怀念又幸福的感觉顷刻间又回来了,让我着实感动不已。

    阅读纸质书的体验是带有“温度”的,是温暖的,是带有“人情味”的。因为书籍作为被阅读的客体,与阅读者之间的关系乃是“一对一”的。也因为这种“特别”的关系,阅读纸质书实乃一种特别的体验。每一本书所带来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阅读纸质书,眼、耳、手、鼻这四种感官都被带动着。眼睛看着文字与纸的纹理的交织;手指触摸纸张时的触感;翻动书页时“沙沙声”;书香随着翻页淡淡的飘来。

    电子书有它的优点,但它能调动的感官的确有限。当然,今天我不是想聊电子书与纸质书的优缺点。我想说的是,在感官上,从纸质书到电子书(另外还有有声书、听书等),确实是降级了。体验从“多元”变得“单一”了。

    阅读纸质书的体验无法替代。虽然阅读电子书的体验同样无法替代,我还是希望纸质书不要消失。

    ♣️

    时间回溯,回到我在学习商业摄影的时候。课间闲聊时,我问了老师一个问题。我说我用电脑调黑白照片也能调到很接近(几乎一样)的效果,数码黑白与胶片黑白有很大不同吗?老师淡淡的笑了笑,只是回了句:完全是两码事。老师的回答我不以为然,以为老师是在敷衍我。当然,这个问题现在来看,或许有些幼稚。时过多年,我终于明白了老师意思。

    老师说的即是“体验”。数码黑白与胶片黑白,完全是两套不同的系统。是两种不同的体验。前期拍摄时的体验、后期修片时的体验都是完全不同的。

    既然说到胶片,不妨多说一点。为什么现在还是有一些“发烧友”热衷于拍摄胶片呢?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体验”。如今数码时代的摄影,这种“体验”也存在某种意义上的“降级”。我们听不到胶卷过片的声音,也不用手动过卷;鼻子好像用处不大;也大概率不会把自己弄湿。而在胶片时代,在暗房中冲洗胶片,会闻到药水的味道,手也可能会弄湿……

    说到湿,我就想起荒木经惟在一个纪录片里说,还是湿湿的(胶片)才行啊,数码什么的不行啊……因为荒木曾有段时间很排斥数码。此外,荒木形容东京也用“湿”。在《漫步东京》中,他写道:“至于为什么我想拍东京呢?因为对我来说,东京就是子宫;并不是干枯的荒漠,而是濡湿且温暖的,所以能让人卸下防卫,感到无比的安心。东京是我的home ground(地盘),数年来,我往来于伦敦、巴黎、柏林、罗马,走过形形色色的街头,当中最出色的,正是东京。”我猜,“湿”在荒木看来,有两种意味:一是能产生化学反应;二是能产生“温暖”的意象。

    扯远了,总之胶片发展到数码,体验上也从“多元”也变得“单一”了。

    胶片的体验无法替代。虽然胶片迟早会消失,但心理上还是希望它不会。

    ♥️

    再说音乐。我虽然没有经历过黑胶唱片的时代,但也是从磁带机、CD机这样听过来的。我很爱听音乐,虽然算不上真正的发烧友,曾经的我也收集过很多磁带和CD。特别是CD,现在家里还有很多收藏。

    回到体验。现在想起来都有点兴奋。听CD的感觉很棒,不仅是音质比如今的数字压缩音频要好,而是整个体验的不同。具体我可能形容不太好,最好就是能亲自去听。听CD,有点小仪式感——掀开“随身听”的盖子,从CD盘中拿出精美的CD,放入“随身听”,盖好,按播放键,音乐开始流淌……听CD的时候会专心,我们会珍惜与每一张CD的“一对一”的互动,一不小心就听得入神。每一张CD唱片都是一个“小宇宙”,有精美的封面、CD与封底,有漂亮的歌词,甚至每一张CD的气味都不甚相同。与每一张CD的相遇都是“一期一会”。

    写到这里,我在想,为什么如今听音乐没有以前的那种感动和兴奋(激动)呢?我并不是说现在的音乐不能令我感动,但的确是与实体音乐碟给我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

    实体音乐碟的体验无法替代。世界越来越虚拟化、越来越数字化。或许无法逆转。但请让实体音乐碟更缓慢地消失吧!

    ♦️

    手冲咖啡(Filter Coffee)。在诸多咖啡冲煮方式中,我最中意手冲咖啡。不光是因为它的味道风格,还因为它给我带来的独特“体验”。喜欢手冲咖啡的“形式感”,它让时间一下子变得缓慢起来,空气也变得不同;喜欢手冲咖啡的“可玩性”,可以说是千变万化,不同的组合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喜欢手冲咖啡的“不确定性”,心情、心境的不同冲出来的咖啡味道也不同。

    偶尔,我也会喝咖啡挂耳包,体验对比手冲可以说是“锐减”。味道自然也失色了许多。为了快速得到一杯咖啡,必然会损失一些东西。而往往这些东西是美好的、美妙的。

    似乎,只要是追求效率,那些重要的、美好的东西都会减少。体验也随之“掉价”,一层层地变得薄弱。

    非常偶尔,我还会喝茶。不用分说,喝咖啡与喝茶的体验当然不同。但也都无法替代。(只是现在越发觉得自己是Coffee Person了)

    🃏

    纸质书,胶片摄影,实体音乐碟,手冲咖啡,你会发现它们都是有些“形式感”的,而且会有些“麻烦”。“麻烦”的东西,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花更多的精力、需要更多的投入。同时,它们也会同人们发生更神奇的“反应”,产生更深刻的“关系”。人与物因此而产生深刻的连结,在这个意义上,人与世界是更靠近的。世界因此也更真实。

    最近(在YouTube)看“自说自话的总裁”的一期讲时间感知的视频。里面提到,如今网络时代飞速发展,每个人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或许以后人类会越来越缺乏专注的能力(专注能改变我们对时间的感知,能让我们的时间变慢,换言之就是控制时间的能力),甚至失去阅读的能力(以及一切需要“沉浸”其中的能力)。我们将永远活在“当下”,哪儿也去不了。(“当下”在这里当然是贬义。我们不必做计划,不用考虑未来。要知道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都要得益于我们的某个祖先开始为了将来做准备,为了“秋收”就必须“春种”。)

    似乎时代越“数字化”“虚拟化”,人类的体验就越“单一化”“简单化”;而人类也会因此变得越来越懒惰。我不知道这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

    生命就是体验。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难道不是为了体验吗?当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变得越来越狭小的时候,这是否是一种“本末倒置”呢?

    难道说,科技的进步就一定意味着那些美好的体验逐渐消失,以及人类自身的倒退吗?

    关于未来有很多种可能,我衷心地希望那个可能是好的。

    在电影《芬奇》中。芬奇对杰夫(机器人)说:“你已经能告诉我,金门大桥上有多少口铆钉,用了多长的钢索,还有它的高度。但直到你确实站在桥上,美景尽收眼底,听着悬索的声音的风中回荡,那才是体验。是人类的体验。那不只是想象,而是活着。”

    愿你永远活在体验中,或在体验中活着。

    愿你拥有美好的、复杂的、甚至有点气恼的体验,因为——

    一切体验无法被替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切体验无法被替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wca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