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还算不错的习惯:反思。
比如前几天,办公室里有一个同事生日,大家等着分蛋糕,正好有一个学生也在。我们办公室人多,蛋糕一般是不分给学生的。可是五六年级的小孩子,尤其是小男孩,都有一个永远也装不满的胃和流无止境的口水。有人便叫那男孩子出去,说学生不能吃的。那孩子是个脸皮厚的,愣是自己拿好了盘子叉子,准备开吃了。分蛋糕的时候,我眼角格外注意着这个小男孩,生怕男孩抢了先去,分了大的。
吃完蛋糕没多久,或者在那分蛋糕的当下,我就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劲。我反问自己:你的肚量就这么小一点吗?连一个孩子都不愿意让一让。虽说让与不让都完全是个人自由的选择,无关是非善恶,可这多少是种狭隘的心境。为什么平时宽容大度的我在面对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会变得心胸狭隘,。是身在一个团体内而排斥团体外的人?还是对这个孩子本身存在偏见?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呢。
这种反思,其实是这两年我逼迫自己慢慢养成的习惯。比如很喜欢一个电影角色,也要逼自己去这个角色有什么值得喜欢的。比如今天倒水间隙,看着大厅里的花土都干的开了裂。我当然愿意的给它们浇点水。可是若拿起水壶,便有许许多多的花要去浇,要花掉许许多多时间。虽然这时间,未必会被拿来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可我内心着实胶着了一会儿。诚然那一刻,我也反思了:为什么明明知道是该做的事情却不去做呢?就像看见地上的垃圾,想捡起来,又转身走了;路边看见一个乞丐,觉得应该有点行动,又转身走了……若当时做了,便是麻烦;若不做,过后便要后悔。而我的选择常常是后者,后悔毕竟是心里头的事情,没什么实际重量,且会马上过去。可是真的过去了吗?答案当然是否,不然我也不会在此刻又重新回忆起来。就像所有不好的记忆一样,知识被压缩到潜意识里去了。
这么长一段反思,在我脑海里闪过确实片刻之间的事。紧接着脑子里又闪过另一句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几盆花都浇不了,还做得成什么事情。治大国如烹小鲜。我断章取义一下,连一盘子小菜都做不出来,怎么治理一个国家。所以私以为做大事的人不是做不好小事,不过没有这个空闲罢了,他们只是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更能创造价值的事情上了。而他们也必定是从小事开始做起的。譬如仁者爱国爱民,也必然是从爱一个人开始的。我是有空闲浇花的人,如果最终没有做这件事,便会后悔,后悔又错失了一次——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这种更好,是对于它物的关怀之心。
当然,我也反思“反思”这件事本身。所谓反思,会不会是某种意义上的胡思乱想,是为自己的不作为找借口?它所花费的那些时间是有意义的吗?在这个问题上,就像所有纠结的当下,我得做出一个选择。而这篇文章,就是我的选择。
我的反思不是回回都有答案的,而且大多数的时候都没有答案。但剖析自我这件事情,不是很有趣吗?
这种反思,我是从台湾大学欧丽娟老师讲《红楼梦》的课堂中学到的。欧老师从人性的角度去分析梳理的人物性格,拉正了一直以来深被误解的薛宝钗形象。她说:“不笑,不哭,也不痛骂,只是理解。”对于别人,固然应该放下成见去理解。对于自己,不更应该如此吗?因为我们对于自己的不了解,并不亚于对别人的不了解。人心若是一座大山,我们往往只在山脚下徘徊;人心若是一片大海,我们也仅仅瞧见了海面上的点点波澜。群山与大海的深处,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我最近常震撼于两句话。一是:人心鬼蜮。二是:人心存污,常忧思而多苦,固怒而生怨。正好之前看了老刘的《黑暗森林》。愈发觉得,人心之内,宇宙之外,除了广大和复杂之外,真是难以形容的。相比起来,善恶是非这些词,真是太小,小的根本无法用来形容。所以“那个世界”前面,我加不了形容词,那个世界诱惑着我们,又使我们心生恐惧。(插一句题外话。人有了六感,又为这六感所限。眼睛可以看,却只能看到有限之域;耳朵可以听,却不能听到微小之声;意识可以感受喜乐,却也不由自主为贪嗔痴所扰。)
所以别急着定义,先压下情绪,只是理解。我当然有不好的的地方,可是当这些不好之处被看见,就朝好的方向发展了。就像黑暗,被一束光照进来,便不再黑暗了。武志红老师讲心理学也说,一个人要治愈自己童年的不幸,往往开始于意识到这些不幸。意识到,本身就是治愈。
我不是回回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且往往做不出正确的选择。而有幸,这个选择的过程,被我看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