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我看着新闻屏幕里那个陌生而又熟悉的黝黑脸庞,不由自主地浮起一个怀念的微笑﹣﹣遇见他,是在闽宁镇,在我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一度很怀疑短期支教的意义:怀着或怜悯或功利的心态,高高在上地对身处蒙昧困顿中孩童说"要有光",顺便给自己的简历多添一行志愿经历。他们向贫困地区学生展示的那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否只会让这些孩子更加自卑?我来自小镇。我也曾满怀憧憬跟在支教来的大学生身后,向他们询问北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他们用什么样的练习册,仿佛只要我们做着同样的题目,就能拥有一样的生活。
当然,我要面对的现实是,即便拼尽全力拿到了同一艘游轮的船票,我也永远无法抵达他们所在的一等舱。
所以当我跌跌撞撞终于考进了省城的大学室友提议一起去参加支教团时,我表现出强烈的抗拒"我们根本改变不了什么!"
"但是总会有一条小鱼在乎。"我知道室友说的那个故事,这正是我们学校支教团名字的由来:小孩捡起沙滩上搁浅的鱼,把它们送回大海。有人劝这个小孩,成百上千条鱼,怎么捡的完呢?小孩回答:这条小鱼在乎,一边回答,一边又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
我最终还是报了名。毕竟,没有人会比我更理解那些孩子的心情了。
就是在闽宁镇,我遇到了他。
黄昏时分,站在那破旧的纱窗前,夕阳的柔光落在满满一墙的奖状上,让人顿生流泪的冲动。他自小丧父,母亲辛辛苦苦抚养他长大如今母亲又患上了慢性病,家里经济压力更加沉重。于是他提出要退学去外地打工。
他是那么好学的孩子,每天背着一大袋猪草,第一个到教室看书,晚上啃着早已干硬的馍,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每次家访时总能听到他房间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听他妈妈说,他经常大半夜还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视力因此下降得很厉害。怎么可能就这样看着他离开学校呢?我是来帮他申请贫困生助学金的。这条小鱼属于大海,他应当拥有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谢谢老师!"他向我鞠躬道谢。我终于回想起看到新闻时,那种熟悉亲切的感觉从何而来了﹣﹣当我把厚厚一沓助学金塞到他手中时,他那难掩激动的笑容,不是和飞船发射前挥手向大家告别时的笑容如出一辙吗?
支教的一年时间匆匆而过,我离开了闽宁县,再也没有听到过他的消息。但我知道,他一定会为自己耕耘出一个美好的未来。今天,我知道了,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有一个闽宁镇的孩子,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天赋和卓绝的努力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31岁时已经成为母校北航的博士生导师,更在36岁时成为了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从追梦人到圆梦人,燃烧的火焰送他去摘自己的星星。也许他已经不再记得我的名字,但这就是老师作为引路人的使命﹣﹣我为自己能目送他去往汪洋大海,浩瀚星空而无比庆幸。
总有一条小鱼在乎。
网友评论